楊瑞紅
【摘要】2018年的高考結束了,學生們正在等待著分數準備填報志愿。大家提起今年全國Ⅱ卷作文題目“對戰機的防護”依然搖頭興嘆,有的考生坦言連題目都讀不懂,在考場上愁眉不展,不知所措。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如何寫好任務驅動型作文迎戰高考呢?
【關鍵詞】基礎薄弱;任務驅動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全稱是敘事體新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其本質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了任務驅動的指令,明確寫作的任務。這種作文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某一事物或某種社會現象的態度、看法,考查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從2015年全國卷Ⅰ卷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要求考生選擇一個對象,寫一封書信;全國卷Ⅱ卷敘述三個代表性人物事跡,要求考生表達更贊揚哪一種人的看法,到2018年全國卷Ⅰ卷的我和2035有個約,全國卷Ⅱ卷的對戰機的防護,實質上都是任務驅動型作文。經過實踐,筆者有一些基礎薄弱學生寫好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應對策略。
一、掌握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常用結構模式
任務驅動型作文其本質依然是材料作文,在寫這類作文時,引用材料、表明觀點、舉例論證、呼應點題等基本的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只有掌握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常用結構模式,掌握了大致“套路”,才能有話可說,有“路”可循,有文可做,才能在考場中正常發揮乃至超常發揮。所以,我們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給學生介紹一種比較容易掌握的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常用結構模式,讓他們勤加練習,熟練運用。我常用的結構模式如下:
(一)引—簡潔(簡引材料、提出觀點、褒貶分明)
正文第一段“引材料+亮觀點”,“閃亮登場”。引材料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是間接引用,但必須有針對性地引用,提出觀點,褒貶分明,達到開門見山、表態堅決、觀點明確的 目的。
(二)議—充分(正反對比、假設因果、點面層進)
文章第二部分就要“就事論事”,充分論證。既可以正反 論證,也可以假設論證,方法多樣地分析觀點。
(三)聯—緊扣(明晰原因、直指危害、闡明意義)
跳出事件本身縱深分析,站在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角度審視,聯系古今中外的相關實例展開分析論證,深化議論。緊扣材料,明晰事件發生的原因,直指其造成的危害,或者闡明意義。
(四)結—點題(尋找對策、倡議勸勉、呼吁號召)
明了事件發生的原因、危害、如何解決。首先,尋找對策,提出解決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個步驟更能體現學生認識問題的深刻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倡議勸勉、呼吁號召。對于好的事情,呼吁號召大家虛心學習,傳遞正能量;對于壞的事情,警醒勸勉、改錯力戒。作文結尾部分要總結全文,首尾呼應,照應題目。
二、多讀多背,有選擇性地多讀文章
多讀優秀作文、時評佳作,便于學生模仿寫作,開拓思維;多讀報紙雜志、時事素材,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時事熱點,積累素材。
2018年全國卷Ⅱ卷的作文“對戰機的防護”被認為是眾多作文中最難的高考作文?!岸稹逼陂g,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題目描述到這里戛然而止,許多學生走出考場時表示看到作文題目是一頭霧水。學生之所以覺得材料難寫,主要是因為不知道二戰對戰機的防護的故事背景。假如學生知道沃德從整體出發,認為這些飛機能回來恰恰因為是機身中彈,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彈的飛機都墜毀了,因此最需要保護的是引擎這個細節的話,難度將會降低許多。巧合的是,這個話題早在4月26日的《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上就有一篇《警惕“注意力陷阱”》的文章涉及。
不少人體驗過這樣的小測試:面對同一張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滿臉皺紋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卻是正值青春妙齡的年輕姑娘。關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圖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別。這種現象,值得思考。心理學中有個判斷,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實”??陀^事實是立體、生動的。把事實準確投射到認知,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換言之,粗淺、片面的觀察,容易導向不完整、不正確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飛機經常被打得滿身彈孔,盟軍專門開會研究如何加以改進??吹綑C身傷痕最多,多數專家決定在機身上加厚鋼板以保護飛機。與會的一位教授卻從整體出發,認為這些飛機能回來恰恰因為是機身中彈,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彈的飛機都墜毀了,因此最需要保護的是引擎。由此觀之,主觀經驗很容易遮蔽客觀事實,一個人一旦墜入“注意力陷阱”,則如盲人摸象,極易陷入主觀主義、經驗主義誤區。
現實中,一些人受限于慣常的經驗,往往擷取一點、不及其余。譬如,征求發展老年事業的意見建議,基層單位請來的都是“活躍的老年人”,結果相應措施就集中在增加文化健身場地和設施等方面,而最困難的失能失智老年群體,其真實需求卻難以得到反映。再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有的人只聽信自己愿意看到的內容,用主觀臆想代替理性分析,不還原真相、不了解全貌,忽略了自身注意力之外的豐富事實。凡此種種,難免讓認知發生偏移,無法勾勒出客觀實際的全景。
三、多寫多練,化整為零,化大為小
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分步小練,從擬題、引、議、聯、結組成五部分,分時段、分部分地進行寫作練習,減少學生面對800字作文的恐懼。從寫好一個題目到概括一個事例,從評論一個事件到聯想到一個相關事例,從簡單敘事、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從開頭點題到結尾的首尾呼應,點明主旨……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部分到整體。讓學生有一個逐漸適應、逐漸增加難度的過程,從一個個片段到一篇篇文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僅要告訴學生寫作的模式,還要落到實處,監督學生動手去寫。勤批勤改,讓學生在還沒有忘記自己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及時地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然后讓學生重新修改,前后進行對比,更好地掌握寫作思路和模式。
四、多看多聽,開拓思維,開闊視野
學生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時間,擴充自己的知識量呢?可以選擇看一些電視節目,如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大國外交》《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巡視利劍》等,這些紀錄片以最精練、準確的語言,最震撼、細致的畫面展示了中國的發展和跨越,學生觀看這些內容,既可以了解最新的國家大事、社會熱點,也可以在眾多人物中汲取力量,感受國家的強大,激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另外,還可以通過“氧氣聽書”“喜馬拉雅”等來收聽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就能更加合理地利用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車上的閑散時間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開拓思維,開闊自己的視野。
重點在于素材的積累不能停留在看了、會說的層面上,一定要會背、能寫,牢記于心,流于筆端。每周讓學生積累三則 素材,每則素材100字,應對任務驅動作文的第一部分的“引”,簡引材料,第三部分的“聯”,聯系實際;每則材料后加相關事件的相關評論150字,應對“議”,就事論事。除了批閱以外,還要利用早讀進行抽背和默寫,督促學生將材料積累落到實處。
基礎薄弱學生之所以薄弱,主要在于基礎差、自控能力差、學習習慣不好,要想讓他們寫好任務驅動型作文,就必須采取一些具體、明確、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做到有方法、有實施、有監督、有落實。
唯愿我們能夠應用策略,引導學生寫好作文,幫助基礎薄弱學生迎戰高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