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門對高中學校提出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的教育要求。高中語文是高中基礎課程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本文首先闡述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并提出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建議,希望對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要求的變化,促使高中學校需要對現有教學模式加以創新和突破,以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高中語文作為高中教學的基礎課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對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作用
(一)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且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對我國歷史了解程度會逐漸加深。同時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能夠感受到古人先賢的智慧,從而激發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樹立愛國意識,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高中語文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例如《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學生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時會被作者的豪邁之情所感染,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需要深入挖掘文學作品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審美聯想,例如 《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是該作品的點睛之筆,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學作品的魅力。
(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繼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推動學生正確文學素養的形成。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因此部分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不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詳細地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其教學主要目的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雖然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語文知識進行延伸,但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只能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語文教學。
學校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制訂全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促使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實現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形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良好教學習慣。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形式和內容多樣的傳統文化,例如古代的詩詞歌賦、近代的散文和現代詩歌等內容,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語文老師應發揮指導者的作用,指導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并對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高中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重要工具,語文教師應從教材著手,深入挖掘教材中關于傳統文化的部分。例如在進行《師說》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身對老師的看法,促使其感悟到中國傳統的尊師美德;通過《出師表》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為了一個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重視漢語思維方式教學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同時也是華夏子孫表達自身情感的主要方式。古代先賢就漢語思維進行了完善,漢語的魅力就此提升,具體表現為在布局方面,漢語強調整體效果,不僅要求文章首尾呼應,還要求詩詞歌賦必須要押韻。而在修辭方面,漢語語言的簡潔明朗性要遠勝于其他語言。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利用漢語思維進行教學,充分把握傳統文學作品的精華。例如在進行《六國論》教學時,教師應緊扣文章主旨,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章表述結構,充分凸顯出文章首尾呼應的特點。
(三)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延伸
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只能學習到少部分的知識內容。再加上高中學業繁忙,學生很難在課下對經典作品進行研讀。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將語文教材中的古典優秀作品作為重點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讓學生對作品后續內容進行學習,為學生打開一道豐富自身知識的大門。其次,教師還可以在課下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抽出一些時間,學習古代經典作品,并在課上進行分析和研討,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四)創新教學方法
由于部分語文教師對中國古代文化知之甚少,因此,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將語文知識同傳統文化進行有效連接,致使教師在教學時,只能講解文學作品的表層知識,而無法對其文學價值進行挖掘,學生長期在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環境下學習,學習效果自然而然會受到影響。
針對語文教學現狀,教師應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爭取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以此來強化教學的效果。首先,高中語文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改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積極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創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語文教師可以采取辯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案例教學等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商鞅變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以及變法帶來的影響,然后將學生分為兩組,發表對商鞅變法的看法,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辯論能力。教師還可以開展主題閱讀活動,為學生創造自主閱讀空間,讓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傳統文化,繼而開拓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
現代社會的風氣較為浮躁,大部分人心中都充滿了自私功利的心理,致使社會道德問題頻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當前社會大環境導致的;另一方面原因為現代人們缺少正確的信仰,內心充滿了糾結和矛盾。優秀文化是解決現代人內心迷茫的良藥,人們只有接收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明確自身的目標,并對現實社會產生正確的理解,可以說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填補人們信仰的缺失,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同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其目的不僅在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還要在此基礎上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高中教師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增長學生的見識,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需要利用好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文化活動,例如廟會和燈會等,學生在親自實踐后,會對學習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會在后續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全面掌握我國文化的發展經歷,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尊重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選擇優秀文學作品作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填補學生的信仰缺失,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道德素養,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見識,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詩文.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華夏教師,2018(30).
[2]何艷紅.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探賾[J].成才之路,2018(29).
[3]王艷.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
作者簡介:李彬,1981年生,山東德州人,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