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萍
【摘要】班級管理是很煩心卻又是十分有意義和重要的事,運用活動化的方式,讓班級管理更有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翁,更好凝聚班級力量,讓管理者更省心、更舒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管理。
【關鍵詞】 班級管理;活動化;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班級管理應該是班主任工作的最主要內容,隨著“制度化”管理的深入,班主任的管理往往成為任務的發布者,學生應該是受教育的主體,但學生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單一,由此,往往出現班級管理者——班主任心累,受教育者——學生身心俱累。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筆者從開展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進行了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有要求地介紹自己的名字
新班集體的建立是每個班主任首先要面對的,盡快熟悉每位學生,了解學生,讓每位學生之間也能盡快地了解、熟悉,才能保證接下來的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一般新班級組成后,筆者都會舉行一個“破冰之旅”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彼此有所了解,以往都只是簡單的自我介紹,往往學生只有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的姓名,來自哪個小學,最多介紹下自己的興趣愛好,結束之后,不僅學生記不住學生的姓名,老師更是很難留下較深的印象,了解學生又得花一周左右時間。為此,筆者做了如下活動設計,使“破冰之旅”真正地破開了厚冰。
老師先從家長的角度介紹了自己孩子的名字以及取這名字的用意(也可以是以前學生中很有意思的名字,當然自己孩子的最好)。如“章若榴”這一名字,老師是這樣介紹的:“我家住在常綠大章村,我們村的人基本上都姓章,所以我家不僅我爸爸姓章,我媽也姓章。我的名字很有意思,也很好記,保留了我外婆家取名的習慣,我媽叫‘章一女,如果我媽再有弟弟的話會取名‘章一男;聽我爸說,我出生的時候,院子里的石榴樹剛好開花,覺得石榴花很好看,于是就給我取名叫‘若榴,也希望我像石榴一樣那么好養。”
我們每個人的名字都承載著父母對我們的期望,等會兒我們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知道父母的用心的同學請細細地介紹下你的名字的意義,讓我們能了解獨一無二的你和用心良苦的父母。
接下來老師“開火車”讓學生逐個介紹下去,當然對于有些學生介紹完自己名字后一定要正面點評。
這次活動,孩子們的熱情高,有部分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被同學記住了。
學生進入初中是希望有一個全新的開端,能留給老師同學最好的一面,“破冰之旅”正是自我的首次展示,自己的名字介紹得越好的學生,老師、同學也是最快能記住的,也一定是最快能獲得集體歸宿感的。同時孩子在介紹自己的名字時又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沒有哪個孩子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說自己不好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他都會盡力去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班主任還能從學生的介紹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可以看出孩子的組織能力等等,了解了學生才能更好進行班級管理。
二、有趣的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已經越來越多被運用于各個學校的班級管理中,許多班主任也受益匪淺,可是每次確定小組及組員都會有些麻煩,甚至有時要強制壓迫組長才能把人員分好,這種小組合作開展的效果可想而知。筆者因為第一次期中抽測成績進行了小小的變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期中抽測成績出來,班里前12名(自己偷偷排的,學校是不允許的)中只有第三名是一個男生,這可是從來沒遇到過的事,在感嘆之余,不由想8個小組的組長能不能全是女生。再細想,這8個女生恰恰是管理能力比較強的,應該不會有吃不消管理的問題,完全值得試試。
我挑選了8位女生當組長,并把剩余的學生分成5個層次,每個組長一次挑選,最終組成小組。比較明顯的是組長和組員的工作熱情,各組的榮譽感都和以往的不一樣,組長的擔當更多了,也更愿意幫助組員,小組開展比較順利。
相比由老師指定的小組來說,因為是組長自己挑選的組員,每組之間的競爭就比較激烈,組內的氛圍更好。當然也會有一些問題,如組長是否真有能力帶領好組員,老師的幫助是否能及時跟上等,相信這本身就是小組合作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最期待的讀報課
筆者發現,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喜歡唱歌,那能不能給學生一個舞臺,既滿足孩子唱歌的需要,又能帶給大家歡樂,緩解學習的疲勞和壓力呢?每周三有一節讀報課,時間15分鐘,這是可以利用的時間。
筆者特意定好每周三為“音樂一刻”,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周由一小組上臺唱歌,可以是集體合唱,也可以是單人獨唱,輪到的小組提前準備,音響和道具就只能是教室的電子白板,場地、設備都很簡陋。提前在老師電腦上準備好配樂,有時甚至就直接原唱,這成了學生最喜歡的一刻,不管歌聲是否優美,不管臺上的是誰,只要會唱,全班都會跟著音樂盡情歌唱。我只負責拍照,把這歡樂的場景拍下,發到家長群里,讓家長也看到孩子不同的一面。
相信如果讓孩子來評下最喜歡的時間,那一定是這“音樂一刻”。這15分鐘的教育,如果用其他方式進行,真不一定有多少效果,但孩子為了這一刻的歡樂,他們會把其他的事情做得很好,學習更不用說了。
四、“8”字跳繩比賽訓練
年級組要舉行“8”字跳繩比賽,男生20人一隊,女生16人一隊,各跳5分鐘,男女生跳的總數進行排比,評出前8名。筆者帶領學生在課外活動訓練,男女同時練,前兩天積極性高,但第三天開始學生疲勞了,怎么辦?有什么好的活動讓學生能積極地練習嗎?
把訓練當作比賽來進行,并設立獎勵制度:男生組和女生組進行5分鐘“8”字跳繩比賽,三局兩勝,獲勝者晚飯排隊在前,落敗者只能跟在后面。其實吃飯先后沒問題,關鍵男生、女生都覺得丟不起這面子,于是精彩的比賽開始了,比賽帶動了訓練。但不能每天比啊,又發現有幾個剩余的男生在邊上看也不老實,況且,班級比賽不能有學生不融入集體啊。于是筆者想出了一個辦法:任命兩個男生為教練,分別指導兩隊訓練和比賽,贏的在前,輸的在后。這訓練那更是認真了,男生想得是不能在女生面前丟臉,何況還有一個跳繩差的同學在做教練;女生認為跳繩本就是女生更好,怎么能輸了呢。這訓練已經不需要任何動員了,最終的比賽成績可想而知。
跳繩比賽是比較有意思的活動,但是枯燥的訓練,特別是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學生也會懈怠,增加些活動,變換些辦法,一定會讓好玩的活動更好玩。我們班主任所期待的應該不僅僅是最后的比賽成績,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整個活動所展現出來的精神,讓過程更豐滿些,不更好嗎?
五、隆重的頒獎典禮
每學期每班都會評選出許多“優秀”,如“三好學生”“進步學生”“勤奮之星”等等。筆者發現,這其中的許多學生對這榮譽并不興奮,究其原因,這些被評為優秀的學生一直就是優秀的,從小學到現在,可能沒有被評上的次數不多,而那些沒有被評上的,小學時基本上也那樣,所以,“表彰優秀,觸動平凡”的目的似乎沒有達成。為了觸動這所有的學生,打破學生冷漠面對優秀的局面,筆者特意安排了隆重的頒獎典禮。
首先精心設計課件,喜慶的背景(甚至有點俗),鮮明的大字,喜慶而熱鬧的音樂;設計好精彩的開場白,特意請副班主任為主持,穿著正式而莊重;邀請班級所有任課教師到場并作為頒獎嘉賓;請學校電視臺成員幫忙攝像計入。
同時要求每類獲獎學生確定一位代表寫好獲獎感言,并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班主任對每組獲獎者做獲獎總結,如我發現,教室里最后離開的都是電教委員某某,他每天都要檢查好所有的電器關閉情況,一學期如一日,我覺得這是他本著為班級服務的本心,在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力量,不求回報,我期待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同學,能學習他從小事做起,為班級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班級是我們大家的班級……
再準備一節課,每個學生寫好感悟,格式如老師所寫“我發現……我覺得……我期待”,全班交流展示,最后微信推送。
這樣的頒獎典禮,不但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而且凸顯了不同尋常的意義,讓全班同學都有了觸動,優秀的希望能再次優秀,畢竟,被注視、被凸顯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更是自己努力得來的,那些沒有得到優秀的相信一定會在心里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渴望也能輝煌地展現下自己。
班級管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學生永遠是活生生的個體,但是,不管如何,每個學生都是向善的,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管理者只要能都用點心思,都開展一些合理的活動,管理的壓力一定會小很多,管理的效率也一定會高很多,學生也一定會更熱愛這個班級,班集體也一定會更好。
【反思】
長期在第一線做班主任,有時真的會出現職業倦怠,班級管理如果只是靠著經驗,一成不變地做下去,自己會缺乏激情,學生也一定會感受到老師的“無情”,不如讓自己回到孩子時代,將自己代入到學生中,把這有意義的事情——班級管理,做得更有活力些,至少學生開心,自己不覺得枯燥,這也許能延長教師的職業壽命,也能延長教師的壽命。
活動的設計筆者覺得首先得把握一點:不違背學校的德育教育目的。我們的活動設計不是想當然的,管理者首先是教育者,每個活動的設計都應該符合教育的原則,以能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是建立在學生為本的思想上的。
其次,活動的設計是要考慮到全體學生,務必落實到每個學生,至少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觸動,我們不能以拋棄或傷害某個學生為代價而設計。
當然,學生的情況是多樣的,活動也不能一成不變,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吻合學生的活動,那才能讓有意義的管理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鄭友民.有意思,有意義:一位班主任父親的教育札記[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