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中華傳統文化列為18個學習任務群之一,該任務群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心、責任感。本文著眼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滲透傳統文化內容,研究探討比較可行的方法,對今后的教學提供一些建議,以便更好地落實這一學習任務。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要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內涵深意。同時《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強調,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華傳統文化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缺失
當前,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只重視學生知識的提高,關注快餐式的文化教學,短期內提高做題的準確率,往往忽略掉了最寶貴的傳統文化教育,忽略了教學中情感內涵對學生的正面影響。
(二)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愿意過洋節,看外國影視劇,崇尚洋文化,覺得傳統文化不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理念,這其實是在教學中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沒有對中華文化進行很好的傳承,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精神文化的滲透。葛劍雄說:“一種文化能夠長期存在幾千年,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只有適應社會,才能夠長期存在。對于合理的部分,直到今天、未來還是有用的,自然沒有必要舍近求遠,舍棄自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非要從外面引進。”因而,我們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學和滲透。
二、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
(一)高中語文課堂是傳承文化的主要陣地,緊密運用教材中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
1.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傳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精神品格,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蘇武傳》,蘇武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和浩然正氣,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又如《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達了作者對百姓生活艱難的關切和無力改變這種現實的痛心,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荊軻刺秦王》,荊軻明知道前去行刺秦王兇多吉少,但是他沒有后退,臨行前依然高聲吟誦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表達了英勇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我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傳統。
2.利用教材中的大量古詩詞。例如教學《將進酒》時,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指導學生分析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嘆,感受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理解作者壯志未酬的惆悵,由此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情感認知。
3.利用漢字文化。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優美的漢字”給我們講述了漢字的起源、發展、形體演變,也給我們講了漢字里蘊含的文化,許多漢字都與典故、逸事聯系一起,不僅趣味橫生,也能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例如“仁”字,《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徐鉉等曰:“仁者,兼愛,故從二。”造字的本義是人人平等,上下相親。又引申為慈善、博愛。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也。”仁,成為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也是對我們一直教化的仁德思想。樊遲問仁。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從字意入手,引申儒家學說的智慧“仁義”道德,聯系現在生活,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與熏陶。
4.利用成語、對聯。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學習成語,既豐富我們的知識,又提高我們的素養。例如“刎頸之交”“老萊娛親”“莼鱸之思”等,讓學生了解歷史故事、人文風情、智孝禮廉。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充盈著豐富的文化樂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洞察其中的奧妙,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杜甫草堂上的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上聯贊美杜甫是不可多得的濟世人才,下聯贊揚杜甫雖壯志未酬,卻能留下一長存天地間的草堂,受后人瞻仰。成語、對聯里的結構、邏輯思維等都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拓展課外閱讀能力
1.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典籍,《論語》《詩經》《莊子》等含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在不斷研讀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2.成立研究性小組,開展專題研究。可以分組組織學生選取一個角度、一個話題,對專著或有關聯的幾本論著進行專業討論研究,深入地研究此方面的資料、內涵、文化、情感,學生之間合作探究,最終以論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組織語文課內外活動,滲透文化
1.古詩文誦讀比賽。組織學生進行古詩文誦讀比賽。學生們首先了解詩詞的內容及意義,才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文。此過程是自己深層次的理解過程,也是再加工的過程,也是文化影響的過程。如誦讀《滿江紅》,不僅讀懂了岳飛的英雄氣概,也讓學生感受到他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
2.以意象為題,讓學生找出相關的一系列詩句,進行摘抄。例如關于“荷”的詩句,“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學生很容易能夠感受到古代詩詞的色彩美、意境美、含蓄美、情感美。
3.課外觀看優秀的文化節目。優秀的電視節目,也可以掀起學習文化的風潮,也可以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思考。“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現代文化代表文化的時代性。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矛盾統一的。任何正常發展的國家都努力去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這一矛盾解決好了,文化就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傳統文化需要通過現代載體,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被大家認可。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不僅賞中華詩詞,增長知識,而且能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三、傳統文化教學的建議
高中語文教學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滲透文化的書籍內容,靈活使用傳統文化教學手段,利用好語文課堂這個教育陣地,鼓勵學生閱讀古典書籍、進行學習性研究,深刻感悟,流于筆下。我們要推薦學生觀看有益的電視節目或影片,從視覺角度感受文化的沖擊,感受家國情懷,進行正心篤志的人格修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J].中小學德育,2014(4).
[2]吳全華.對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作價值性理解[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0(3).
[3]董光元.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探析[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7(9).
[4]王昌波.民族精魂 植根教育——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0).
[5]季羨林.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精)[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