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芯
【摘要】與所有的文學一樣,成語和寓言的功能首先是“呈現”,即海德格爾所點明的文學是存在的顯現。成語和寓言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著人類普遍的社會心理,反映著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感知。基于核心素養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學策略,必將使成語和寓言教學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成語;寓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成語結構勻整,含義豐富,風格高雅,有很強的節奏感和表現力,更是中華文庫的瑰寶。寓言是以凝練的虛構故事來表現處世智慧的短文。《伊索寓言》被譽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成語和寓言,要用求真求善求美的方式來教,即引導學生不斷玩賞成語、寓言,體驗以故事為主題的成語、寓言的趣味,讓學生在讀、聽、講、演、議等真實活動中獲得深度言語體驗,把體驗凝練成經驗,體味成語、寓言故事中的美好,得到精神的愉悅,情感的升華,進而實現言語素養與心靈的和諧共生。
一、求真:基于言語實踐活動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石。語言,是藝術創造的母體,也是實用思維、科學思維的載體。成語和寓言,作為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所在,它們里面所蘊含語言表達的精練和細描,比普通的文體文章更加豐富,更加個性化。求真,就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語言表達的理性之美。“真”是語文教學的基石,是語文教學邁向善和美的途徑。
【案例一】《伊索寓言》之《牧童和狼》
學生自由讀完《牧童和狼》。
師: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什么?生: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
(生集體讀這句話)
師:老師也來讀一遍。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跟你們讀得有什么不一樣?生:老師讀的時候少了一個“一貫”。師:“一貫”的意思是——。生:經常。師:課文中寫牧童“一貫”說謊的句子在哪里?生:好幾次他大叫:“狼來了!狼來了!”師:第一次他怎么想怎么說?生:他想嚇唬村民們,就大叫著狼來了狼來了。師:第二次他怎么想怎么做?生:他想看看村民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又大叫著狼來了狼來了。師:第三次呢?生:他還是大叫狼來了狼來了……
我們一起來模仿一下(師引讀):
第一次,牧童在村邊放羊,他跟村民開了個玩笑,大叫—(生集體接讀:狼來了!狼來了!)第二次,牧童想再看看村民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又大叫起來—(生集體接讀:狼來了!狼來了!)第三次,牧童閑著無聊,又大叫著—(生集體接讀:狼來了!狼來了!)……
狼真的來了,來吃他的羊羔了,牧童大叫著—(生集體接讀: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民們還會來救他嗎?(不會)
這么多次,就用3個字來說—“好幾次”。這就是伊索寓言的語言特色——簡練。
寓言是智慧的語言,《伊索寓言》簡練的語言是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的一大特色,如何讓學生體悟?教師以“一貫”一詞為切入點,抓住“好幾次”一句,通過想象說、師生合作模仿說,最后再回歸一個“好幾次”,如此一張一合、一遠一近,學生在趣味十足的演繹中深深地體會到了《伊索寓言》用詞的簡練特色。這種回歸文學本體的教學設計何嘗不是一種“真”?
二、求善:品味故事意蘊
中國的成語和古希臘的寓言是啟智育人的文學藝術精品,它們不僅是樹立善惡美丑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歐洲,成語和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教育學生向“善”,引導學生做真人,做智人,是成語和寓言教學中特有的文化功能。
(一)巧設情境練表達
【案例二】《成語故事》
在學完《自相矛盾》和《濫竽充數》兩個成語故事后,教師創設以下情境:
師:楚國人一句話成千古恨,到酒館里喝酒,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話說南郭先生此刻也逃到了楚國,也來到了這家酒館,他們碰到了一起。你猜,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自己先練練看。
(學生自由練說)
師:我來當楚國人,請一個同學當南郭先生。(師指名生1)看南郭先生愁眉苦臉,什么事不順心啊?生1:唉,齊宣王死了,齊湣王喜歡一個一個地吹竽,我以前是混進去的,根本不會吹,只好逃出來了。師:你是活該啊!這是濫竽充數!生1:那你為什么唉聲嘆氣的?師:唉,別提了。我今天在賣矛和盾,我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便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可是他們都不來買。生1:那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師:我明白了,我自相矛盾了呀!那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我該怎么做?生1:唉,這世上啊,真是做人難,難做人。你還是好好學手藝,腳踏實地地干活吧!……師:楚國人和南郭先生分手后會去哪?請你來寫一寫:《自相矛盾后傳》或者《濫竽充數后傳》,可以任選一個來寫。
(學生寫故事)
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圍,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語文的自由王國。”這話沒錯,“生1”與教師的對話互動成為這堂課的閃光點,其中閃現的是師生的智慧之光,和諧之光。叫學生幫楚國人出主意,續寫后傳,在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了他們怎樣做善人、做真人、做智人。成語還可以這樣教!
(二)直抒胸臆悟真理
【案例三】《伊索寓言》
師下發兩則寓言故事,材料上故意隱藏寓意:請同學們自己讀故事,在故事后面寫上寓意。學生自讀故事,寫寓意。
師:你讀了哪個故事?讓我們聽聽你寫的寓意。
生1:讀了《蟬和狐貍》,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生2: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生3:一個聰明的人,往往更會觀察。生4:被別人的花言巧語所迷倒,就會像糞便里的蟬一樣被騙……
人文精神的鍛造是語文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則優秀的寓言,應是如同一塊寶石,可以折射現實生活的七色光彩,讓聰明的人看到愚昧,善良的人看到欺騙。教師正是利用寓言的寓意多面性,進行文本的創造性改編,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此刻,人人都是寓言家,人人都是哲學家。學生從形象的思維深入到抽象性的思維,從短小的故事中看到了蘊藏其中的深刻寓意,得到了啟示,感悟到了人性的智慧和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求美:助力創意表達
【案例四】《伊索寓言》
師(變換課件畫面,配有輕音樂):
今天我們了解了伊索寓言,我們可以想象,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時代,日落西山的時候,一些奴隸圍坐在一起,講著動物的故事,一個故事,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些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流傳到今天,流傳成了今天的—《伊索寓言》。課文我們學完了,我還應該布置什么作業呢?
生1:讀更多的寓言故事。生2:背誦寓意。
師:這些都很好,我向大家推薦三本寓言集。喜歡網上閱讀的同學,老師給你提供閱讀寓言故事的網址。可是老師對你們還有更高的要求:寫寓言。
寫寓言最難了。今天老師給你一把梯子,看誰能沿著這把梯子,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實。(課件出示)第一把梯子:一貫狡詐的狐貍,有一天,他吃到了葡萄,他又會怎么做怎么說呢?第二把梯子:一貫狡詐的狐貍,第二次遇上了烏鴉,他又會怎么做怎么說,烏鴉還會上當嗎?想寫的同學可以記上題目:《酸的還是甜的》《狐貍和烏鴉后傳》。
閱讀的創造性首先源于讀物本身所留給讀者的創造憑借和時空。讀者是最具創造活力的萬物之靈,能憑借讀,又超越讀。優秀的寓言故事有著豐厚的容量,給學生一把“梯子”,讓學生給寓言寫續集,讓學生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舒緩的音樂下教師娓娓道來,這一時刻,師生共同享受語文課堂的智慧,享受語文課堂的美麗。
與所有的文學一樣,成語和寓言的功能首先是“呈現”,即海德格爾所點明的文學是存在的顯現。成語和寓言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著人類普遍的社會心理,反映著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感知。基于核心素養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學策略,必將使成語和寓言教學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