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清 王子龍
【摘要】本文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現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措施,得出只有從“立足課堂活動,善待教材資源”“拓展教育時空,優化校本資源”“注重生活體驗,挖掘生活資源”等幾方面出發才能讓品德與社會課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品德與社會,能夠幫助學生美化心靈;品德與社會,可以幫助學生富足精神世界;品德與社會,可以幫助學生追求生活的幸福。整體來看,未來版的《品德與社會》教育內涵十分豐富,理論知識以形象具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實質上每堂課的內容主要是由幾幅圖和簡潔的文字構成,尤其是針對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其教材風格簡約獨特,以這樣圖文混排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興趣,同時能夠讓教師及時捕捉到課程的關鍵點,能夠優化教學資源,從而不斷豐富品德課程的內容。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仍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農村小學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希望可以提出獨到的見解。
一、目前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令人擔憂的真實現狀
一是教學資源匱乏,方法單一。 大部分教師都把品德課上成了講授課、訓話課,學生正襟危坐,對教師傳授內容從不關注,倒是對教材的圖文資源挺感興趣。二是教師課程資源意識淡薄、開發能力欠缺。大多數教師只認定“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教師很少具備課程開發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三是品德課專業教師隊伍缺乏。目前“品德與社會”課基本上由主科老師兼任,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四是課程資源的開發缺乏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如區域內的風景名勝、民間習俗等,這些就近的、生動的資源往往被教師所忽視,造成課堂教學的空洞和乏力,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五是課程資源利用偏于極端化。部分老師授課照本宣科,甚至低年級上成了看圖說話或讀文講故事,中高年級上成了知識大回放,學生缺少施展身手的機遇和舞臺。
二、對品德課程資源有效開發與利用的理性思考
(一)需要明確“用什么教,怎么教”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品德教師如何利用課堂中的幾幅圖畫來豐富課堂內容,對素材性資源進行補充與完善以追求品德教學的目的,實現三維目標。
(二)一定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的沖突
品德教材每節課大約有幾百字左右,是由文本信息和插圖、事例構建的,但實質上這種情況下所提供的文本資源以及插圖示例等資源相對比較缺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急需解決的問題難以找尋到相關案例,需要不斷地開發資源,使有限的資源滿足無限需求。
(三)必須擺脫“高素材低效率”的現象
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越來越被重視的同時,部分教師缺乏深度思考,在具體操作時產生了“高素材低效率”的現象。
(四)亟須走出“空、假、泛”的誤區
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存在諸多問題,如遠離學生生活,缺乏針對性;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存在隨意性,缺乏適切性。
三、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一)立足課堂活動,善待教材資源
1.做教材的對話者——“學習伙伴”。開發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是必須要讓學生與教材之間進行對話,只有讓學生貼近教材,感受教材內容,與教材之間實現良性互動,這樣才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同時有助于學生增強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換言之,我們鼓勵學生將教材稱為“伙伴”,當伙伴提出問題和訴求的時候,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進行反思議論、交流評價。伙伴不斷提出問題,學生不斷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有助于利用課本教材激發學生的課堂情感和學習動力。
2.做教材的創編者——激活“二次生命”。本身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針對“教材”應當推陳出新,從舊的內容中找新的知識,對教材進行創編,這樣新的教材有其創新之處,有助于學生對其產生興趣,便于理解。在教材創編的過程中進行“留白”,留白的作用在于可以為教材資源的開發留足空間,有助于師生以及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構建民主、開放、寬容的教學與學習氛圍。
(二)拓展教育時空,優化校本資源
1.我們要對硬環境進行合理的布置與安排。在校園中,校本資源的開發必須要依賴于硬件環境的支撐,事實上,學生所接觸的內容以及環境文化均可以稱之為品德課程資源開發之處。就是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時,應當注意硬環境的合理布置,讓學生能夠在校園中感受校園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我們學校會在墻上張貼一些偉人的畫像以及名言名句,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與這些偉人穿越時空對話,這樣便促進了校本資源的開發。
2.當然,我們還要重視軟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軟資源主要涵蓋文本資源、音像資源以及條件資源,例如網絡資源、校閱覽室、實驗室,還有人力資源,以這樣的軟資源來激發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效率性和趣味性。
(三)豐富活動內容,巧用社區資源
1.班級主題活動:班級活動是學生重要的社會活動。如結合品德課《我愛家鄉》的教學,可進行開展“游覽莊浪河兩岸的萬畝玫瑰園,感知玫瑰文化”活動、《苦水,我可愛的家鄉》 征文、家鄉秋色攝影等,與課本中《我的家鄉風光好》內容聯系 起來。
2.少先隊爭章活動:可以將品德課程與少先隊正常活動相聯系,這樣有助于學校發揮育人的功能。讓學生在少先隊爭章活動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品德思想與知識,個人得到升華,提升學生的品德,有助于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養。
3.社會實踐活動:實質上,任何活動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我們應當鼓勵學生走進社會,從社會中挑選有用的知識與案例,融進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之中。這樣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品德社會學科相聯系,有助于本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4.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文化,我們可以以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品德素養,這些節日中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寶藏,例如端午節宣揚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重陽節是關于孝敬老人的,清明節是祭奠先輩的,學生在這些節日之中感受節日的氛圍,沉淀歷史感情,充實精神生活,開辟品德課程的課外資源。
(四)注重生活體驗,挖掘生活資源
1. 體驗生活,撥動心弦。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均不成熟,對社會知識的感知首先是從個人體驗開始。由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在生活中挖掘社會品德課程的資源。例如我們學校舉行了“當一天小農民”“做一次老師”“我當家”等多種體驗活動,讓學生進入到社會之中,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體驗,挖掘生活資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感覺,獲得個人成就感。
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識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從身邊做起,開發身邊的資源,引導學生,觀察周邊的案例,調查身邊的事情,可以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受到知識。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對自己的精神生活豐富人文底蘊,這樣既能凸顯品德與社會教育培養的目標同時也進行了素質教育理念。
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一條較為漫長的道路,我們必須要讓學生發揮自主性,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堂的魅力,使教學煥發新的生命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