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演 段姝 李小霞



摘 要: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在政府財政資金無法支付所有開支的情況下,教育資源的需求方需要繳納一定金額的學費,承擔部分受教育成本。但學費的增長,勢必影響教育公平的實現。因此,本文基于公平的視角,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進行高等教育學費定價影響因素的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學費定價與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存在顯著的關系,可能與教育成本、財政撥款等因素的關系更明顯。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學費定價;影響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免費入學、統一分配”的制度,絕大多數學生享受免費教育,只有少量的自費生和委培生。1989年,國家頒布文件《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定》,對計劃招收的學生(師范生除外)收取100―300元的學雜費。1994年開始,高等教育收費逐漸實行公費、自費并軌,統一收費制度,學費標準控制在1000―1500元。但從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擴招,辦學成本增加,學費隨之不斷上漲,到2000年學費已經超過了4000元。為了保證教育公平,2007年,教育部明確規定,學費五年內維持在2006年的水平,不得上漲。2013年,各省高等學校開始推行學費制度改革,由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學費分為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以及財政資金的有限投入,從2013年開始全國各省紛紛上調了高校學費收費標準。2014年4月,江蘇省物價局、財政廳聯合發文《關于公辦高等學校學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依據學校層次和專業類別來規范和調整高等學校學費,除了農林類,其他專業類別的學費都超過了5000元,藝術類和醫學類的學費高達6800元,公安類學費也達到了6000元。在這次高校學費調整期,教育資源的供給方普遍認為,即使學費上調,但是其增加的學費收入遠遠不能彌補相應的辦學成本的增加;從教育資源的需求方來說,學費的上調大大增加了受教育者的經濟負擔,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各地也出現過因為負擔不起學費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案例。那么學費真的影響了教育公平嗎?學費定價的依據有哪些?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高等教育學費定價的影響因素
1.公共產品理論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最早對公共產品做出了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或勞務不會因為他人的消費而變少。根據公共產品理論,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衡量一種產品是私人產品還是公共產品的兩大標準。高等教育并不具備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所以大部分學者稱之為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是一種處于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產品。王欣雙(2011)認為,相對于基礎教育來說,高等教育的私人屬性更強一些。
2.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
教育資源的需求方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獲得了較高的私人收益,理應分擔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美國經濟學家布魯斯 約翰斯通在1986年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高等教育是既有投資又有收益的活動,其受益主體包括國家、學校、受教育者、企業和家庭。各受益主體應該在受益范圍內承擔教育成本?;诖耍叩葘W校收費制度在各國逐漸推行。但高等教育又具有外部性,政府考慮到受教育者的支付能力不同,能力小者承擔成本少。王培根(2004)認為“受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兩大基本原則。
3.高等教育學費的定價機制
胡仁東(2013)認為,尋求更好的學費定價策略,首先要明確定價主體,即市場定價還是公共定價。根據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和我國國情,選擇公共定價比較適合,但是并沒有指出哪種公共定價方式最合理。查顯友(2012)認為,在理想條件下,高學費、高資助政策不僅不會損害教育公平,反而能改善之。但我國貧困生資助制度并不完善,這樣的政策在我國并不適用。
4.國內外學者的研究
高等教育收費和教育公平的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閔維方(2002)研究了學費水平與受教育者支付意愿之間的關系:當學費超過4000元時,受教育者的支付意愿開始有顯著的差異;當學費在4000―6000元時,差距沒有隨著學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當學費超過6000元時,差距隨著學費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肖潔(2007)提到,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化的程度逐漸降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悖論也隨著學費的增長而逐漸顯現。趙善慶(2012)總結了高等教育收費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學費增幅高于GDP增幅;學費占生均成本的比例偏高;學費標準超過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學費占家庭收入比重超過世界主要國家等。在1992年《關于進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學校收費制度的通知》中,提出了在制定學費標準時,一定要考慮全國和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多數群眾的經濟收入水平和經濟承受能力。2000年,國家又頒布了《關于2000年高等學校招生收費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的文件,再一次強調學費標準應該根據高等學校年均日常運行費用、財政撥款、居民的承受能力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來制定。這兩個文件都體現了“受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要求高等學校向受教育者收取學費的同時,兼顧公平。同時,也明確了學費定價的影響因素。
國內外學者對學費的影響因素做了很多研究。比較著名的是布魯斯 約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該理論歸納出了幾個影響學費水平的主要因素:歷年的學費水平、生均成本、高等教育的社會收益率和個人收益率、高等教育需求和居民的支付能力。張曾蓮(2016)根據我國學者曾滿超、范先佐和陳國良的研究,總結出了影響學費定價的因素包括教育成本、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教育收益、財政撥款、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給。
三、實證研究
1.變量的選取和模型構建
從以往的研究來看,普遍認同的影響學費定價的因素包括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承受能力、財政撥款、教育成本、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給。從教育資源的需求方和供給方的角度來看,以上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如表1所示。
本文從教育資源需求方的角度來研究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因此提出本文假設:預期學費的增幅與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根據學費影響因素的文獻回顧,本文的變量選擇和定義如表2所示。
其中,TUITION根據各省物價局官方網站公布的學費計算增幅。學費沒有調整的省份,TUITION為0;PGDP、PCDI1和PCDI2采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增幅的均值;CHG賦予1或者0,如果學費調整,則為1,否則為0。
根據選擇的變量,建立以下多元回歸模型:
TUITION= 0+ 1PGDP+ 2PCDI1+ 3PCDI2+ 4CHG+
上式中: 0是常數項, 是回歸殘差, 1~ 4是回歸方程的參數。
2.研究分析和結果
本文研究的樣本為31個省份的學費,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學費數據來源于各省物價局網站,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通過各省學費調整前后的標準計算增幅。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采用2013年、2014年、2015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增幅。
在全國31個省份中,大多數省份的人均GDP、城鎮PCDI和農村PCDI增幅不超過10%或者在10%左右,具體如表3所示。
在2013―2016年之間,已經有17個省份調增學費或者舉行聽證會準備調增學費。部分學校闡明調增學費的主要原因是物價水平的提高導致教育成本上升。根據成本分擔理論,增加的成本應由受益各方來承擔。如果居民承受能力沒有相應提高,那么讓教育資源的需求方來承擔上漲的學費,勢必會影響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已經調整或者準備調整的省份如表4所示。其中,學費上調的17個省份中,三分之一的省份的學費增幅超過了30%,并且17個省份的學費增幅基本上都超過了該省的人均GDP、城鎮PCDI和農村PCDI的增幅。
根據上述假設和變量,對31組樣本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
從檢驗結果來看,學費的增幅與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不存在顯著正相關的關系。除了本文研究涉及的一些局限性,根據部分學校闡明的學費標準調增的原因,推斷這些高等學校考慮較多的是教育成本等因素。學費標準的制定者可能更多地站在了教育資源供給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對學費定價的影響不大。在全國31個省份中,約50%的省份調增了學費,剩余省份的學費標準仍維持在原來的水平,如北京和上海。物價水平的提高確實會增加教育資源供給方的成本,政府部門選擇采取增加財政撥款或者頒布相應的資助政策,以緩解學費增長帶來的經濟負擔和負面效應。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沒有改變,仍以社會化、大眾化為主,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并沒有缺失。
3.局限性和展望
從研究的樣本量和變量值的選取來看,本文選擇了31個省份作為研究樣本,線性回歸分析可能呈現的規律性不足。在計算各省學費增幅時采用的是均值,如果根據各專業賦予不同的權數,計算結果將更具說服力;或者把每個省份各個專業的增幅作為因變量,不僅可以減少賦權計算的工作量,還可以增加樣本量,回歸分析更具準確性。
從模型的建立和變量的選擇來看,本文采用了較為簡單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從多個角度檢驗回歸模型的穩健性,也可以建立更為合適的其他模型來驗證假設。本文站在教育資源需求方的角度,只選取了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作為自變量,沒有加入控制變量。由于在線性回歸分析時,模型之間的變量可能會相互影響,因此,可以加入教育成本、財政撥款等因素作為控制變量,進一步研究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學費標準的關系,探討學費的定價是否站在了教育資源需求方的角度,是否兼顧了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胡仁東.我國普通公立高校學費定價機制初探.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
2.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培根.高等教育經濟學.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王欣雙.中國教育供給的公平與效率問題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2011.
5.肖潔.公立高校收費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07.
6.查顯友.高等教育公平與學費政策選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1).
7.趙善慶.合理調整我國高等教育收費標準的路徑.價格月刊,2012(6).
8.張曾蓮. 1996―2013年我國幼兒園學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學前教育研究,2016(4).(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