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怡
【摘要】 來自教師的否定性評價,只會帶給學生消極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遠離學習。只有正面、積極的學習評價才能讓學生主動走進學習,自主學習。教師作為指導者,需幫助學生實行有邊界的自由,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改善。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自主管理 積極評價 民主
何為成人式的教育價值觀?就是以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來評價孩子。當武斷與專制取代理解與尊重,當父母與教師漠視甚至否定孩子的獨立人格與內心世界,當我們只關心對孩子的前途有直接影響的班級排名和教師評價的時候,孩子必然會抵制我們功利性的關愛,而與我們漸行漸遠。《深度學習》一書中說到“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兩個直接的功能,一是證明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另一個是查明學生遺漏了多少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目光總是著落于“失之一二”,卻忘了“得之八九”。多少次我的否定帶給學生消極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遠離學習。只有支持的、積極的學習評價才能讓學生主動走進學習,踐行自主學習的權利。
何為有邊界的自由?就是讓學生行使義務下的權利、監督下的民主。教師需要接受學生的現狀,理解學生的現實,包括學生智商這一不可變因素、學困生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學困生形成的偶然性等。以接受、理解為紐帶,教師要站在學生那一側,以欣賞鼓勵代替改造代替。園丁們放下剪刀與鏟子,給予無限的伸展的空間與陽光雨露。正如書中所述的兩種學生的成長方向:擴張自己的優點來發展自己,或者彌補自己的缺點來發展自己。園丁的修剪是人為地去短,自我的扎根生長是主動地揚長,孰優孰劣,更是一目了然。
高效的德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師生關系
孩子是擁有尊嚴的完整個體,發展既是孩子的自然本能也是他們的天然權利。教師與學生不是教與被教、管束與服從的關系,教師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協助孩子全面自主地發展,滿足其身心發展及興趣特色的發展。無論有意或無意、主動或被動,教師往往站在了權威的一側,與指令為伴。教師常說:“教師要走進孩子的心靈,和孩子交朋友。”但是當教師為自己設下這一目標,期望可以實現時,其實在潛意識中就已經默認了:教師與孩子并不平等。在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把客觀、平等、雙向的規則混淆為主觀、不等、單向的命令。規則是學生與教師共同需要遵守的準則,在規則面前無長無幼,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而命令則有上下級之分,上級是不可違抗的、擁有權利的,下級需要聽取命令、服從指示。如果一個教師想要判斷自己與學生間是否平等,只需讀取學生的情緒。權威滋生恐懼,平等孕育真實。倘若孩子害怕恐懼,甚至憎恨教師,那么教師只是在壓抑學生,而不是在教育學生。
二、教育目標
當談及教育的米金標,許多人脫口而出的答案便是“成人成才”這四個字。但成人成才的標準是什么?制定標準的裁判又是誰?這些問題都難以給出公平客觀的答案。深度學習理論肯定個人的價值,認為教育的目標是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促進個體的個性發展。反對一切統一的、僵化的、無區別的教育目標,學生作為發展的、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目標也必須是多元的。智力因素、學習成績絕對不是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更不是學校的教育目標,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是身與心、智與德、理性與情感協調發展的孩子。
三、教育方式
深度學習理論主張孩子學會觀察、學會動手、學會獨立思考以及協同合作,在這種綜合運用情感理智、觀察探索、模仿創造的綜合性活動中,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深度學習理論反對的不是通過書本進行的知識教學,恰恰相反,基于書本的教學給孩子大量的知識儲備以及間接經驗。深度學習理論反對的是將書本教學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將孩子拘囿于小小的教室里,學習“死”的知識,不會“活”的運用。只有通過“活”的運用,孩子才能在活動中學會自我約束,明白自由與義務的關系,成為擁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人。
在對高效德育的踐行中,我們需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分層教學
課堂教學中,提問必須由淺到深,題型由封閉到半開放再到開放,由細節題到歸納題再到推斷題,讓基礎薄弱的孩子夯實基礎,讓中等生有提升,讓優等生有挑戰,在課堂教學中人人都能有獲得感。課后輔導中,不同層次的孩子有不同任務,基礎薄弱的孩子鞏固書本知識;中等生以書本知識為主,同時進行部分拓展訓練;優等生以知識的靈活運用以及拓展為主,對部分薄弱項可進行專項練習。這些橫向或縱向的教學分層更多的還是強調課堂或師生之間的分層教學。
但其實,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為分層教學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學生之間自主的分層學習。一方面,學習共同體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共同體不僅僅存在于40分鐘的課堂上,也不僅僅存在于幾十平方的班級之內。共同體成員的協助是持續的,課后的相互輔導、假期的相互督促、同伴間的相互關心,這些都是課堂上無法實現的;另一方面,學習共同體打破了師生的界限。人各有所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小老師。
二、自主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他們不再是傳統教育中的聆聽者和接受者,更是探索者和輸出者。給予學生自我管理的機會就是給予他們探索人生城堡的金鑰匙。教師的種種規定只能禁止惡的發生,一切善的舉動都出于自由的心。倘若擔心孩子濫用自由的權利,那就讓他們知曉尊重他人的自由、珍視自己的自由、洞悉自由的結果。當孩子明白,自由的權利來自于尊重,自由的結果將由自己承擔,侵犯他人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也將受到限制,那么他們便學會了民主自治。一言以概之,讓孩子行使自制的自由。
參考文獻
[1] 周彬.課堂密碼.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