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輕
【摘要】 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朝著多元、高效、全面的方向改革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在數學課堂的成長發育。而問題在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和基礎的,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的多樣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以良好的學習狀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更好地吸收教學知識,并推動自身數學綜合素養的完善。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多樣化問題 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問題來展開教學是一種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活躍積極地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而問題應用的多樣化也是教師展開教學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對問題的多樣化應用進行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數學能力基礎。那么,教師應如何利用問題的多樣化應用來展開小學數學教學呢?下文,筆者便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來進行一番探究。
一、設置懸念,引導學生數學興趣的產生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其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往往精力難以集中,這便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利用趣味問題來為學生設下懸念,使學生對問題的答案產生好奇心,再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在數學學習上,使學生能夠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推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升,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及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學習和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
例如,筆者在講《軸對稱》一課時,先是利用多媒體播放出蝴蝶、商業樓、剪紙、中國結等一些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來設置懸念:“同學們,對稱是一種美,很多東西都有這種對稱美,那么在這些圖形中,都有哪些圖形是對稱的呢?他們又分別是怎樣對稱的呢?”這樣,學生便被問題和圖片所吸引,進而去思考圖形的對稱,而后,筆者又提出問題,讓學生聯想其在生活中所見到的對稱圖形,再度激發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筆者再導入軸對稱的概念,讓學生回憶這些對稱圖形,判斷這些圖形是否符合軸對稱的概念,這便能夠使學生理解軸對稱的意義。
二、啟發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所要形成的重要內在素養,而良好的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的思考具備邏輯性、深刻性以及豐富性等多重素質,教師可以利用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順著問題延伸自己的思考思路,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和豐富性,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形成,并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刻地理解。
例如,筆者在講《因數和倍數》這一課時,便通過如下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們,因數和倍數就像是父與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那么,父子關系和師生關系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呢?父子關系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呢?師生關系呢?因數和倍數又是怎樣的關系呢?”隨后,筆者便以父子關系和師生關系間的相互依存以及一對多的特點來啟發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關系”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對因數和倍數的關系在被啟發中產生更形象的認知,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考和聯想中得以提升。
三、培養自主,推動學生自學能力的增強
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往往自己主導著教學節奏,這便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自主性,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而教師應用問題來教學,則可以通過為學生布置學習目標來使學生自主學習,并能夠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完成進度來把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為學生創設出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筆者在講《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時,便為學生提出如下問題來讓學生進行自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幾個面、點、棱是什么?它們分別有幾個面、幾個點、幾條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和性質分別是什么?為什么說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隨后,筆者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探究這些問題,并使小組成員通過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來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產生清晰明了的認知,而后,筆者便讓學生進行自學,筆者則在一旁為學生指出錯誤的地方,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自學,把控學生的學習進度,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自學,推動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和發育。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來進行教學時,應積極探究問題的多樣化應用,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進而推動學生學習興趣、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形成更全面地數學素養,從而能夠更好地學習進步,為將來長久地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教學應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按照課程創新的要求,積極地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繼而推動學生地高效學習進步,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 張洪銀,鞏素芳.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應用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
[2] 何文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及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