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芳
【摘? 要】 中學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心理作積極、正向發展。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的相同點,因此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既能做到培養道德品質,又能幫助學生建立強大的心理素質,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從初中德育教育的角度出發,首先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德育教育中的可能性做了分析,隨后詳細闡述了滲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滲透?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是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有計劃對學生道德素質進行的正向引導。引導的內容包括了價值觀、政治觀、行為規范等很多方面,而學生在接受引導之后最終將這些方面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從而建立積極、正確、高尚的道德觀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強大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在面臨壓力和打擊的時候可以采取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培養的過程同樣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有步驟、有計劃的對學生心理進行干預,最終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可以得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很多的相同點,因此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也能夠通過互相融合的方式推動初中生的心理和道德共同發展。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德育教育中的可能性
1.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總方向一致
心理學以及相關理論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發揮著指導作用,通過指導采取一定步驟逐漸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干預,最終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健康、強大的心理素質;德育教育是通過相關理論和思想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干預,最終幫助學生的價值觀、道德品質做正向成長。從細節上看二者有著不同的教育內容,但從大體上看二者的總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初中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以對二者進行適當融合,這樣可以發揮1+1>2的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主體目標一致
無論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德育教育,針對的主體目標都是學生,都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培養來印證二者的作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而良好的心理環境同樣也能夠為道德教育提供有力條件,可以說二者雖然細節不同,但二者的主體目標都是通過培養使學生成為綜合素質更高的人才,從而為其個人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然而正因為這種主體目標的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必須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在充分尊重每個學生不同個體差別的基礎上對初中生進行培養,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二者的有效性。
3.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內容可以互相融合
德育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道德品質更高的人才,因此德育教育會涉及到許多和思想道德有關的內容,告訴學生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通過外在干預學生的內在。但這種方式主要強調的還是如何通過引導讓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從學生的內在出發,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在社會適應學生之前讓學生先適應社會,成為一個具備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為了彌補德育教育某些方面的不足,二者在內容上可互相融合,內外結合的對初中生進行培養。
4.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共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針對學生開展的,由于初中生還不具備完善的人格,他們的情感脆弱,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必須從以下原則出發。第一是平等原則,教師必須讓學生感覺到彼此是平等的,這樣學生才更愿意接受引導。第二是疏導原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視“引導”兩個字,因此不可采取強硬灌輸的方式,因為那樣只會引起學生的強烈反彈。第三是情理交融原則,教師要以情感打動學生、以道理說服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接受引導。另外還有啟發原則、理論實踐并行原則等等,都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中仔細考量。
5.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方式相似度較高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都通過參與活動、講解、疏導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環境進行干預,力求讓學生形成優良的心理氛圍,從而正確認識得失、挫折和壓力。德育教育是通過引導讓學生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引導的過程也包括了活動、講解等內容,因此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高的相似度。比如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以某個先進人物作為榜樣,此時既可以讓學生體會榜樣的心理,也可以讓學生模仿榜樣的行為,從而實現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共同提高。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途徑
1. 發揮教師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讓學生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標,同時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為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無論什么形式的教育都要有教師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教師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強化教師的意識,很多時候教師只關注學生的表面,只要學生平時表現好、學習好就是道德品質高尚的好學生,此時教師都很容易忽略學生內在的心理,因此必須要強化教師在這方面的意識,在關注學生外在表現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環境。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初中生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和平等意識,因此無論進行什么方式的教育都要從平等角度出發,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培養。最后教師要注意個人形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個人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足夠的信任,以此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
2. 注意方法讓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
教師要明確一點,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咨詢,不是針對個別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進行的心理干預,心理健康教育是對所有學生進行健康的、積極的心理引導,從而幫助學生建立陽光、向上的心理環境。另外初中生的心理非常敏感,因此德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能讓學生產生我的心理有問題,所以老師才會對我進行心理輔導的想法。針對上述情況,筆者總結了以下兩種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首先是觀察法,教師要在教育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每一位學生,在明確了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之后,有針對性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通過和德育教育的配合來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和心理素質進行成長。其次是直接滲透法,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時候,可有意識的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學生普及心理知識,大范圍的幫助學生建立心理問題“防火墻”。
3. 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健康、更快樂。由此可知,綜合素養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向德育教育滲透的有效手段,而培養綜合素養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第一,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比如教師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設置辯論、表演等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比拼。學生在和小組成員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便可潛移默化的培養集體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第二,培養學生主動樂觀的精神,現在的初中生大都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因此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在和他人交流中表現的特別自我,還有的初中生因為家庭對其缺少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不敢和他人進行交流,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和樂觀的精神,讓他們打開心扉和同學、老師交流,這樣才讓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作用。第三,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一般都比較弱,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效方式從小事開始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每次考試的評分,學生如果考得不好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笨,不適合學習等,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告訴他們失敗不可怕,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下次才能做得更好,這樣便可逐漸強化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結束語
中學階段是人心理成長速度最快的階段,同時這個階段人的心理也最為脆弱,此時必須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幫助學生建立強大、健康的心理環境,同時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讓學生的未來發展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1] 麻超,潘麗君,吳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6,26(1):19-23.
[2] 苑影.中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及方式[J]. 西部素質教育,2017,03(2):191.
[3] 王富軍.德育理念的滲透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體現[J]. 速讀旬刊,2017,06(3):106-109.
[4] 陸紅心.淺述初中班會活動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好家長,2017,23(3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