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靜
【摘? 要】 在當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為這對于學生的化學思維、自主探究精神等的培養都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將以發展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為例,來進一步探討在這一核心素養下如何有效開展高中化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 高中化學? 核心素養? 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
在高中化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的綜合化學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為借助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在鞏固學生基礎化學知識的同時,有利于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去開展化學學科的學習。所以說,作為化學教師,要積極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一、借助問題引導 培養探究思維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這一核心素養,教師首要做的便是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以便積極探索、掌握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引導的方式開展教學,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出,讓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少干預學生的探究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以及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完善學生的自主探究思維,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能力。
例如:在講授《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節課時,由于這部分的內容貫穿化學學習的全過程,是學習高中化學的主線和關鍵之一,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筆者借助問題引導的方式開展了這節課的教學。首先,筆者向學生提問道:“同學們,我們學習過許多化學反應,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可以把化學反應分為哪幾種基本反應類型呢?你們可以舉一些例子嗎?”這時,學生開始回憶所學知識,有的回答道:“有化合反應,比如:Cu+O2=CuO;CaO+H2O=Ca(OH)2”;還有的學生說:“還學過分解反應、置換反應等。”這時,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說道:“那么你們知道如何來定義氧化反應以及還原反應嗎?你們圍繞‘氧化銅與碳的反應為例,來學習一個新的化學反應類型——氧化還原反應吧!”之后,學生便積極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動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借助小組合作 開展實驗教學
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化學探究思維之后,教師還應當利用實驗教學這個平臺,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學生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這一核心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讓各個小組依據原理充分進行探討和交流,并讓每位組員就實驗方法或是實驗步驟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而培養學生從實驗中挖掘化學知識的能力和主動思考探索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探究意識。
例如:在開展《配制一定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溶液過程》這一實驗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容量瓶并掌握配制一定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溶液,并熟悉溶液配制的操作步驟和誤差分析,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精神,筆者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積極開展了教學。首先,筆者為學生講述了實驗所用的儀器以及實驗藥品等等,并詳細為學生介紹了注意事項,在這些準備工作做完之后,筆者讓學生以“配制250mL 0.5mol/L-1的NaCl溶液為例”開展實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部復述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再之后,讓學生獨立完成整個實驗,并讓學生及時進行記錄。這樣一來,才能夠真正起到實驗教學的目的,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通過任務驅動 強化創新意識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為學生布置具體的化學學習任務,來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細致探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采用創新的方式進行解決,進而實現學生在課堂實驗上的動態思考。與此同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逐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化學學習習慣,學會用創新的觀點來解決問題。
例如:在《粗鹽提純》這一實驗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筆者在親自示范其中一種提純以及除雜方案之后,接著借助任務驅動法開展了這節課的教學。具體而言,筆者將課堂充分交給學生,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同學們,你們先理解提純以及除雜方法所依據的原理,結合教材自主設計一種除雜步驟吧。”之后,在雜質處理環節,學生開始通過多次實驗來嘗試其它除雜步驟,經過實驗最終得出結論:“除雜時,加入碳酸鈉和氯化鋇的順序是固定的,氫氧化鈉的加入順序可以在碳酸鈉和氯化鋇加入之前或是之后”。可見,通過這樣的實驗探究,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粗鹽提純的知識,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實驗創新意識。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并結合教學內容積極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來有效開展高中化學實驗課堂的教學,進而提升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趙淑麗.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J].知識文庫,2018(18):120.
[2] 李素榮.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