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要】論述文寫作是高考作文常考的一種文體,在新課程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其深刻性和思辨性顯得更為重要。當前學生的論述文寫作存在諸多問題,最常見的是論述的表面化和平面化,而論述文論述的深刻性往往又是高考作文獲得高分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學中突出論述文寫作、強化論述的深刻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讓論述文寫作走向深刻?本文提供通過探究實踐初步摸索出的幾種方式和手段。
【關鍵詞】論述文;寫作;走向深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探究論述文寫作走向深刻的緣起
(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作文評分標準的共同要求
“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論據恰當,分析說理嚴謹,說理有理有據,以理服人,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性。”這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作文評分標準對“深刻”的共同要求。
探究論述文寫作的深刻性,就是要讓學生論述時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既辯證又有層次,思維能由表及里深入本質,從而符合語文教學及高考的要求。
(二)學生論述文寫作的膚淺現狀
筆者在高考閱卷中發現平庸作文很多,細究個中原因,就是論述文寫作思維的“四化”和分析論證表面化、平面化。所謂“四化”,即“思維的平面化、思維的平行化、思維的碎片化、思維的同質化”;所謂分析論證“表面化、平面化”,即論述不夠深刻獨到,缺少層次縱深。
學生論述文思維“四化”和論證“表面化、平面化”,其根源是思維沒有得到發展和提升。因此,如何解決這一突出問題便顯得相當重要和緊迫。
二、探究論述文寫作走向深刻的方略
(一)透現象抓本質,讓思維變得深刻
“所謂立意深刻,就是寫作思維由事物表層現象到深層本質的探索,而這種由表及里的思維實質就是一種追尋事物因果關系的邏輯思維,或抽象思維。”如何透現象抓本質,讓立意變得深刻,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讓思維變得深刻。
1.由表及里,多角度
論述文首先要觀點準確。現象與本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要從現象入手,挖掘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訓練時要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要讓學生觸及問題的深層處,精準地擬定觀點。比如“寧波老虎傷人事件誰之錯”,我們可以從動物園、游客、老虎三個角度由表及里地分析,得出規則意識淡薄導致了悲劇發生的深刻觀點。
2.層層探因,挖本質
論述文要體現論證的推進和深入,體現思維的深度,既要圍繞所給材料多角度展開分析,又要由點到面、由表及里追本溯源;既有思維的廣度,更有思考的深度,讓自己的立意走向深刻。而最有效的訓練方法,就是層層探因。“層層探因,就是對材料中因果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追本溯源,深入事物本質,掌握事物發展規律。”
例如:
2017年5月14日,一名早產兒被遺棄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總醫院北門對面的小區草叢中;2017年4月,一名3個月大的女嬰被遺棄在房山區竇店鎮福利院的門口;2017年5月,房山區竇店鎮一工地門口有一棄嬰;2016年7月,南京市民在潤泰市場后門靠河邊的草地上發現有棄嬰,但遺憾的是棄嬰已經死亡……
選取一個角度表達對此類現象的看法。我們可以選擇從“棄嬰,是缺錢還是缺良心,什么造就了這個冷漠的社會”來立意。
父母為什么要拋棄自己的骨肉?缺錢。為什么缺錢?有些病的治療費用,普通家庭承受不起,錢壓垮了很多家庭,讓他們放棄了自己的骨肉。沒錢治病就能遺棄孩子,讓他自生自滅?是道德滑坡和社會責任的缺失。解決棄嬰問題是不是開發新藥就可以呢?不是,因為指標不治本,我們要從源頭上入手,那就是加強婚檢與孕檢,降低殘疾嬰兒的出生率。是不是加強婚檢和孕檢就能杜絕棄嬰的出現呢?不是,我們還得做好病殘兒童的補助工作,加強道德倫理、法律的宣傳教育,加大對遺棄孩子的父母的懲罰力度。
一個又一個“為什么”,從個體原因到家庭原因再到社會原因,讓原因分析走向深刻。一個又一個“是不是”,讓學生不斷地在已有結論的基礎上對結論背后的原因展開進一步的追問,不斷地對已有的結論進行質疑,在質疑中走向深刻,作文的立意就由表面化、平面化走向了深刻。
3.公共說理,深思辨
論述文是一種說理性的文章,它要求我們全面、完整且有邏輯地分析問題。“說理,要有平等的表達權利;說理,要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辨”,通俗點說,即對立統一,在思考深入、分類辨析之后,為對立的觀點找到重疊共存并能推動事物發展的統一處。
如:“寧波老虎傷人事件誰之錯?”
首先,學生申請材料明思辨。“虎口喪命誰之錯”?接著引導學生關注爭鳴,發現差異。是動物園沒有盡到管理的責任,是游客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還是老虎誤把活人當食物?學生選擇自己的立場,試著從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比如站在游客家屬的位置來看老虎,看動物園:老虎沒有越雷池半步,結果老虎卻因張某的不守規則而被擊斃,老虎是無辜的受害者;動物園老虎散養區有鋼絲網、有明顯的警示牌,但沒有對飼養員進行緊急措施培訓、配備麻醉槍、充分向游客說明危險性。因為總有人追求“虎口逃票”,防不勝防。游客為什么喪命?是游客和動物園的規則意識淡薄。接著羅列支撐自己觀點的理由。游客和動物園為什么規則意識淡薄?僥幸心理,肯定沒有事;公德意識的缺失,那么多人排隊插隊、闖紅燈,那么多人不遵守規則;違法成本太 低……最后尋求對策,解決問題。一是健全行業法規,加大監管力度;二是加大人文關懷減少引發危險的因素;三是強化大眾的安全意識;四是提高犯法成本。通過從園方、游客、老虎等等角度進行多維度的思考,進行理性對話,我們得出“蔑視社會規則釀悲劇”。也就實現了立意由片面單一走向了全面,走向了思辨,走向了深刻。
由此可見,只要我們在別人思考止步的地方,我們再進一步層層探因、公共說理,那么思維變得深刻,作文立意也就走向深刻。
(二)巧施訓善論證,讓分析變得深刻
如何用獨到的見解、縝密的邏輯,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思考是高中論述文訓練的重點。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要巧施訓,讓自己的分析論證有廣度和深度。這方面,我進行了如下嘗試,效果不錯。
1.撰寫時評,讓分析鮮活有生命
對論述類文章的要求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有明文規定:觀點準確,概念清晰,思維富有哲理并有思辨性。經常讀報、看新聞聯播,關注現實發生的重大事件或熱點問題,通過尋找事件背景價值,找到事件本質意義,得出合情合理而又獨到、深刻的見解,撰寫簡短的時評,讓論述變得鮮活有生命。
比如:十二年前的“南京彭宇案”,最近的“許云鶴救人反被誣蔑案”“重慶80歲的老翁摔倒無人救助”,以“扶老恐懼癥”為話題,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圍繞“恐懼扶老”這一現象,從淺顯的材料中深挖一系列深度問題:老人倒地,好心人幫扶了,老人為什么不但不感謝,反而誣蔑好心人?老人倒地了,為什么沒有人去扶?好心人救助被誣陷的時候,為什么在現場的群眾沒有人站出來?
針對以上的事件,學生寫了一些百字評,如:當道德義舉遭遇無良誣陷,當英雄流血又流淚,目擊者是合格的吃瓜群眾,沒有人主動站起聲援英雄,最后義舉成了違法,英雄成了肇事者。什么讓我們如此冷漠?是人際關系的惡化,是信任紐帶的斷裂,是社會道德的滑坡。唯有善良,才能架起信任的橋梁,扶起破碎的良心;唯有機制,才能保護我們的義舉,撿起旁落的責任;唯有良知,才能拉平傾斜的判決。
短短的時評,既有明確的觀點,又用獨特的、深刻的見解詮釋了自己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實現新聞事件由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的飛躍,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更讓學生的論述變得深刻。
2.多法論證,讓說理充分有層次
論述文的根本要求就是說理。不僅觀點要“在理”,而且說理還要“入理”,更要“合理”。因此,說理要嚴密、有層次、要辯證、有理論性。學生要能從對事實、材料的充分分析中,做出本質的概括,闡明事物的因果,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達到一定的理論深度,落實“深刻”的要求,這就要求從論證方法、論證思路、分析說理多個方面尋求策略。
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讓文章內容充實而又有層次。舉例論證法,具體、真實、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勝于雄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對比論證法,通過正反對比,不但讓讀者通過思考,認同作者的觀點,還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讓讀者對觀點有更深刻的理解;引用論證法,引用大家熟悉的道理,讓讀者的思維和作者的想法產生共鳴,增強文章的邏輯力量,加強文章的說服力量……
論證思路縱橫處理,讓說理論證走向深刻。寫作中既可以圍繞中心論點橫向展開;又可以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從縱向分析論證;更可以縱橫交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讓說理論證走向深刻。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論述文引用事例不能采用敘述語言,而應是夾敘夾議。比如在論證“幫人就是幫自己”時,我們借用了螃蟹的例子就不能說“螃蟹被漁民抓到簍子里,全部喪生”,這不符合論述文的語言特點,我們應該如此說:“與之相反,被漁民抓到簍子里的螃蟹,為了求生,它們不僅不幫同伴,反而互相廝打,同歸于盡。它們不但害了同伴,還害了自己。”在事件敘述中融進作者的說理分析,如此說理才有論述味。
3.訓練語言,讓論述嚴謹又深刻
論述類文章要求學生有明確的觀點,將“理”說通、說清、說明。所以其語言應是準確而嚴密,概括而真實,生動而鮮明。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語言表達準確而嚴密,概括而真實,生動而鮮明呢?
一是開展課前5分鐘小活動。比如對時下的新聞材料概括和提煉自己的觀點,力求觀點的準確,訓練他們的語言的簡明、精練能力;對某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開展5分鐘論壇,讓正方雙方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雙方自然褒貶是非,態度明朗;開展演講辯論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遣詞造句恰當,判斷準確,引經據典,推理嚴密,活用修辭,畫龍點睛。通過口頭表達不但訓練學生語言的準確、嚴密、生動和鮮明,還活躍、擴展和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二是明確日常作文訓練中的語言要求。如針對不同觀點指導學生力求做到觀點與例子契合度高,表述準確;分析論證時指導敘述事例材料簡潔明了,不以敘代議;判斷和推理嚴密,富于邏輯性,客觀辯證;妙語生輝、句式添彩、修辭增色等技巧、手法使論述語言變得更具文采。
三是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專項訓練。比如運用關聯詞讓分析說理更嚴謹深刻。有學生論證“幫人就是幫自己”觀點時這樣寫:“我認為一代拳王泰森之所以成為拳王,不僅僅是對朋友的友情出演,而且是對自己一種自我發現、自我提高;正是因為他有了這種善因,才結出拳王這個碩果;反過來說,如果他沒有幫助朋友練拳擊,也就發現不了自己拳擊的特長,提高不了自己拳擊技巧,成不了一代拳王。所以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人就是幫自己。”學生通過“不僅僅是……而且是……正是因為……才……反過來說……”運用了關聯詞,不但讓語言具有論述性,而且在因果的分析中讓分析說理走向了深刻。
論述文的語言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好的,所以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訓練,都要求學生把話說準確。那么,絕對化、片面化的句子就會越來越少,學生也就往深刻又靠近了一步。
(三)抓時事煉素材,讓用料變得深刻
對當下中學生而言,“論述文”是陌生而又遙遠的,他們缺少具體而豐富的生活閱歷,缺乏哲理而有思辨的思考,缺乏廣泛而有深度的分析,他們的現狀和論述文立意深刻、說理充分、論證有深度的要求還太遠 。現實如此,如何破繭成蝶?首要是有話可說、要說,才能說得獨特、嚴謹、深刻。
我們可以引領學生抓時事、煉素材。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個人網絡募捐應該叫停嗎”“全面二孩,你怎么看”“出租車、專車、黑車,誰動了誰的奶酪”“共享單車亂象”“留學生欺凌事件”“高中生要不要穿校服”“親子類真人秀要不要叫停”“要不要追星”等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練習。學生關心這些熱點話題,對此有自己的思考, 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和不斷追問下,形成自己全面而又獨特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概述材料,關注焦點、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形成獨特的看法,尋求解決的良策,既訓練了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提升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還積累了素材,真是一舉多得。
誠然,所練的材料,要盡可能選擇那些以學生的真實體驗作基礎的、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有一定價值判斷的材料,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三、論述類寫作走向深刻探究后的一點思考
通過實踐發現,要想達到高考語文考綱所要求的“深刻”,不僅要對論述文有深刻、正確的認識論,還需要適當的訓練方法、技巧,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刻,讓他們的論證說理嚴謹而又深刻。讓論述文走向深刻,是一個艱難而又浩大的工程,我的探究可能還只是一點皮毛,在以后的實踐中還要不斷探索有效的訓練方法,不斷豐富有效的訓練手段,用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在領悟中提升,讓我們的思維走向深刻,讓我們的論證嚴謹而有深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浙江省普通高考語文考試說明(2018)》
[3]教育部考試中心.2014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說明(課程標準試驗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蘇教版必修五.學會分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5]徐賁.明亮的對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