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蘭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新時期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現狀、《工程地質》課程內容與信息化時代傳統教學模式現狀分析,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將近一學年的課改實踐,從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改革方法、教學改革效果等方面探究針對中職生的《工程地質》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并對實踐效果進行總結。
關鍵詞 工程地質 信息化 課程改革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55.8文獻標識碼:A
《工程地質》是地質學中直接面向工程應用的一個分支,是將地質學理論應用于工程實踐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該課程針對道路與橋梁工程施工專業中職階段學生開設,主要是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地質知識基礎。同時使學生了解工程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工程地質現象和問題,及其對工程建筑設計、施工和營運過程中產生如邊坡滑塌、硐室張裂、以及黃土濕陷、巖石裂隙等的影響,并能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和解決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
該專業學生屬于“3+2”高職,初中畢業入學,整體基礎較差,在學習上缺乏方法,在工程地質學習方面的難度會顯得更大。因此,如何對本課程進行相應改革使其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而促進學生在職業能力方面的提升顯得尤其重要。“互聯網+”時代的課程改革刻不容緩,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新時代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信息化教育模式形成一個方法體系。
1《工程地質》教學現狀
1.1學習能力不足
中職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條件是其在工程地質課程學習方面最大的障礙。中職學生普遍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并未形成長期的學習習慣,信息時代智能手機沖擊下的學生,課堂專注度普遍較低,理解力欠缺,空間思維能力不足,使其各方面學習能力均不足,而《工程地質》課程內容所涉及的地球歷史演變、巖石的成因、地質體演化規律、地質災害的形成等,當中很多內容都是動態發展的,因此,學習這門課程需要學生有很好的空間思維及理解能力,而中職生這方面學習能力則有所欠缺。
1.2工程地質課程內容較復雜
《工程地質》作為一個入門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含了地質歷史、礦物巖石、地質構造、巖土性質、地質災害、工程勘察等內容,融合了多門課程,涵蓋內容廣而不深,要求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同時還應掌握巖石學、巖土工程、建筑力學、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工程制圖等多方面的知識。比如說,如果沒有巖石礦物的基礎學生就無法理解巖土工程的內容,如果沒有巖土工程的知識基礎就無法掌握地質構造的內容,而沒有地質構造的知識基礎就無法理解地質災害與建筑施工等課程內容的相互關聯。課程內容的復雜連貫性,使得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1.3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目前,大多數教師在工程地質教學中依然采用老式教學方法,傳統教學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對于各種地質現象,學生更多的憧憬是靠視覺輸入,是用肉眼看到不同的地質體演化與發展,而不是從老師念經似的語言中聽到整個過程。以書本來灌輸,用粉筆在黑板描寫,讓學生艱難的去想象其中的內容,難免會讓很多學生感覺課程艱澀難懂,致使其聽課時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教學效率低。
2教學改革創新必要性
針對以上教學現狀,作為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需及時針對工程地質課程特點探索信息化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隨著全國中職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更新發展,傳統教學模式正受到新時代教學模式的挑戰。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計算機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學習資源突破了傳統教材的局限性,擴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尤其移動手機網絡的普及使用,學習者可以快速從網絡獲取廣泛而豐富的信息與知識,學習便成為一種很容易做到的行為。《工程地質》課程如果在教學上仍以傳統意義的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學手段仍采用傳統的講授法,而忽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忽略學生的課堂主體功能,則必然會落后于社會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因此,借助于“互聯網+”的多種技術手段來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已是大勢所趨。
3教學改革創新方法及實施過程
本文選擇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1班和3班兩個班級開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改革創新,整個活動持續了一個學期。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及設備,參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3.1理論課程教學改革
《工程地質》是一門基礎專業課,以理論為主,因此教學活動主要在教室開展。教師課前搜集相關素材,制作適合學生接受力的教學課件。把每個章節的教學點,在課件里充分體現,并配有相應演示動畫或視頻,保證課件內容新穎豐富,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充分利用視覺及聽覺影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地質年代表這個知識點,教師先對地球歷史作簡要概述,然后用動畫演示地球的形成過程,用視頻展示45億年的歷史長河中地球經歷過的每一個地質年代的地質構造活動及生物進化過程,讓學生對我們生活的地球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演示的同時教師講解每個地質年代地層的顯著特征,比如巖石巖性、地質構造、以及某些地質年代的地層會形成含煤地層或在后期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等,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為同學們學習后期的巖石礦物及地質災害、工程建筑等打下一定的基礎。
3.2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工程地質》實踐教學主要分為實驗室教學和野外實習,參照本科生教學本門課程應安排一學年,其中實踐教學有一到兩個月的實驗室教學和三個月的野外實習,但由于中職學校學生情況限制,野外實踐無法正常開展,教師所能帶領學生參與實際操作的場所便是實驗室和標本室。實驗教學任務主要包括巖石礦物鑒別、地質構造模型認識及分析、手工繪制地質圖等內容。
教師通過多幅圖片及視頻、動畫等來向學生演示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演示的同時教師配以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地質構造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及其動力機制,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教學期間,在兩個班級分別建立微信學習群,方便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間的學習交流,教師定期在群里發送當天課程相關內容的趣貼新聞等,方便學生總結課程內容,同時發送即將學習的相關課程內容,讓學生有一定準備,并幫助其預習新課。
3.3學生參與
引導學生做課前預習,在每次理論課結束后讓學生展示其預習成果,如某個地質年代發生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分組討論,把每個班按座次分為四個小組,對每個小組布置學習任務,第四小組找出動物的演化規律、第三小組找出植物的演化過程、第二小組找出地質構造發展過程、第一小組列出整個時代的動植物演化過程及地質構造事件,教師授課結束后,讓學生演示所查找到教學內容的相關文字及視頻信息,其他組同學對其成果展開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點評。
4教學改革創新效果
相比傳統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資源教學,課程內容顯得更為形象生動,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學生從一開始的課學習興趣不高,預習不到位,到后來主動提前預習,并能很自然的到講臺演示其所在小組預習成果;從一開始的課堂表現漠然,不愿發言,到后來教學中只要有提問環節,都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從一開始在學習群里僅有個別同學參與討論學習,到后期班級大部分學生主動與老師及其他同學學習交流。寒假期間,部分學生甚至在群里曬出一些外出游玩或回家時拍攝的巖體、石塊、隧道、邊坡等圖片,跟老師討論巖石類型、形成原因、地質構造類型等。兩個班級的大部分同學對教學內容掌握程度符合教學要求。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較大提高,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已超出教學要求。
一學期改革下來,部分學生雖然在學習能力方面相對較差,但是通過對他們學習意識和興趣主動性的鼓勵及促進,使其輕松愉快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參與討論積極性較高,學習能力及效果有了很大提高,教學效果較好。
5存在問題及建議
信息化技術用于課堂教學僅僅數年,中職學生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熏陶,多年傳統教學模式的其影響,對信息化教育模式接受速度較慢,另外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使用主要體現在網游上,而在學習方面,則顯得較為生疏,因此在教改初期教師需堅持引導學生,把對互聯網技術的探索精神及興趣投入到學習中,避免學生因興趣不足而使教學改革半途而廢。
本文所采用的課堂創新方法,針對班級所有學生,鼓勵其主動參與,未強制要求,雖然大部分同學能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活動,仍有個別學生缺乏監管,較難堅持。建議教師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課改班級班主任應參與到管理中,督促學生課下積極備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查課程相關內知識點,以便其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能力,為以后學習其他相關課程夯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文勝.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8(09).
[2] 楊麗莎.淺談如何調動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05).
[3] 胡志明.高職教育移動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