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妮
摘 要 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國家以出臺《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方式表示對教育改革、教育創新的高度重視,但事實上,國家政策的推行并沒能如期望般進行,若要與地面接軌,還需一番長途跋涉。本文就“如何縮小教育現代化與實際地方教學差距”為主線,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闡述新時代下“教育信息化”在農村中職學校語文課堂上創新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 農村中職學校 中職語文 移動設備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兩項政策的部署,“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的建設,指明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對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現代化的意義做了具體的闡述:“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發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也明確表示:“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國家對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視。
然而,國家的高度重視有沒有帶來期望中的教育變革呢?西北師范大學宋嶺2017年3月發表的《教育作為信息化最后“堡壘”的形成與突破》一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自信息時代以來,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融入人類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經濟、醫療、軍事和文化產業等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充分體現了科學技術的強大生產力。但唯獨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效果不顯著,信息技術之于教育,似乎成了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東西,更沒有給教育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喬布斯之問,這敲響了教育何以成為信息化進程中最后‘堡壘的警鐘。”而就我所任教的農村中職學校而言,教育信息化在教學中的影響與滲透幾乎僅體現為用課件展示教學內容代替了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板書模式。
因此,如何讓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學理念與模式的預期效果同實際教育變革效果形成正比,同步接軌,已成為奮進新時代下每位有靈魂的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尤其是在農村中職學校。地理位置、教學觀念、師資力量、信息技術設備配套等,一切都處于國家關注、資金政策易忽略的邊緣地區,“偏僻、落后、薄弱、不到位”九個字已詮釋這一難題的難解,想破解這一難題就難上加難。在理清眾多阻礙的元素后,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我與學校幾名年輕教師利用申報市級課題的機會,在學校進行初步大膽的嘗試。
1借助移動設備(指智能手機、機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激活語文課堂靈性的可能性
本學期在進行語文教學上,我一改“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式模式,在課前借助“藍墨云班課”軟件,召集學生進入學習系統,發布課程準備內容,讓學生將自己的收集實時發布到群上,與其他同學分享、討論;課上,借助“藍墨云班課”軟件上的互動操作及任務發布程序,循序漸進地推出課程中需要學生認知的內容,讓學生在分組討論、個人搶答中快樂地思考、討論、吸收、掌握教學內容;課下,在“藍墨云班課”軟件中發布后續任務,讓學生們不僅重溫課上學習的重點,同時借助課后拓展,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溫故知新。
一學期下來,學習效果是顯著的。很多學生反饋說,在融入信息技術的課堂上,他們改變了手機僅是娛樂的認知,懂得了借助手機做有意義的事情;一些對語文“不感冒”的學生,也因為有了其他同學的帶動及各種刺激其注意的課堂行為,讓他們漸漸也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或多或少也跟著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一些本身語文素養比較好的同學更是欣喜地告訴我,他們不僅獲得了學習語文的快樂,也在不斷地表達及帶動班里其他同學的實踐中提升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上臺膽識。
2利用計算機應用基礎軟件進行語文教學嘗試
計算機應用基礎(以下簡稱“計基”)是中職學生必修公共課之一,借助計基課程的直觀性,使原本靜態的文字變成生動的作品,從而激發、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積極性和興趣度。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生動的文學作品及詩篇,總有部分枯燥知識需要學生掌握,學生對此總是興致缺缺,而這些內容,恰恰卻是學生離校上崗所需要具備的常識——那便是各類文案、信件、公告、策劃的格式及編寫。在進行語文文書類內容教學時,我將此類內容變成情境,設計成任務,讓學生根據所給出的情境,運用計基課程中Word、Excel、Power Point三種辦公軟件,將靜態的文字通過計基軟件呈現出立體的效果,變成實際生活中所需要的樣式。這樣,學生在軟件設計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鞏固了語文知識點,同時,為了更好地展示語文素材,學生對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也愈加成熟。這對學生習得來說,可謂是一箭雙雕的好事。
對于農村中職學校,教學新嘗試是否值得肯定并推廣,就目前的評價標準而言,首要標準應是學生的實用性。經過一學期的引導,在期末考核中,學生們相較于開學前的木訥及詞窮,個人表達及知識應用效果的提高情況還是很顯著的。應該說,教學新思路還是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的,但就農村中職學校的現實制約而言,想要真正收到預期效果甚至推廣,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是需要在實踐中循序漸進去解決的:一是學校領導、老師、家長的觀念轉變,一是對信息技術工具恰當使用的揣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Z].2012-03-13.
[2] 宋嶺.教育作為信息化最后“堡壘”的形成與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