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莎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二胡演奏的審美特點,然后分析了我國中專二胡教學的現狀,最后從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鑒賞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這三方面探討了在中專二胡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二胡演奏? ?二胡教學?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089-02
二胡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具有一定的審美特色,很多二胡曲目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所以二胡教學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但是目前我國在中專二胡教學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教師過于注重理論教育,而忽略對學生情感以及審美理念的培養,都不利于彰顯二胡的教育功能。下面筆者就根據自身經驗與研究談一談中專二胡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一、二胡演奏的審美特點
二胡這種樂器在演奏時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審美性,其音色細膩、凄美,演奏者可以在演出過程中傳達感情及審美思想,通過獨特的音樂語言為聽眾留下獨特的審美印象,讓聽眾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其審美特征可以表現在旋律、節奏等方面,以《二泉映月》為例,在使用二胡演奏這首曲目時,可以呈現出悲涼的音樂氛圍,讓聆聽者在悲涼的氣氛中體會樂曲所傳達的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該曲子在演奏技巧上也可以體現出一定的審美意象,演奏時會出現大量的斷點、壓揉,并且長聲的使用與哭泣的聲音相似,可以體現出孤寂的空曠感。這些內容都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給學生,進行二胡審美教育。基于二胡演奏的審美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提升審美水平。
二、我國中專二胡教學現狀
(一)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眾多音樂風格,中專進行音樂教學應該注重傳統音樂風格的保留,進行本土化審美特征的培養,這才利于傳承中華文化。但是現階段我國很多中專開設的二胡課程多以引用了西方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感、音準時,會進行姿勢、節奏等基本功的訓練,也會教授揉弦等技巧性內容[1],雖然按照西方教學體系進行教學可以提高授課效率,但是并不能培養出演奏者獨特的風格特征。很多教師并沒有擺脫固有音樂教學模式,過于注重音樂技巧的訓練,不注重對學生審美興趣和鑒賞能力方面的培養,不能深入挖掘音樂內涵。另外,課程和考試也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難以表示自身想法,創造力得不到培養,這都會使二胡演奏缺少個人風格和靈魂色彩。
(二)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我國很多中專教師在二胡教學方法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大多數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古板,不注重和學生情感上的溝通,部分教師忽略于對樂曲本身的講解,僅僅是單一的讓學生反復練習,這樣的教學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樂曲感知能力。另外,古板的教學方式也無法調動課堂積極性,使課堂氣氛較為枯燥,很多學生被動接受樂理知識,無法提升學習興趣,這都是我國中專教師在二胡教學上存在的問題。
三、在中專二胡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中專教師應該意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時對學生審美思想及情感體驗進行培養。首先應該提升學生的感受能力,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二胡的魅力,在演奏中感受美,從而激發出學習與訓練的興趣。
1.作品選擇與意境營造
要想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關鍵要在于作品的選擇。在我國二胡樂曲的創作歷程中,作品類型較多,有敘事類型,也有抒情類型,所以教師一定要科學選擇二胡作品,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盡量選擇貼合學生現實生活的曲目,這樣才更容易讓學生體會曲目所傳達的感情。很多二胡作品都有一定的意境和情調,教師還要注重課堂意境的營造,在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仔細聆聽,用欣賞的眼光感受曲目中的意境,提升自身的感受力。這更需要教師對樂曲的力度、節奏進行把控,在授課時講述創作者的創作背景與創作現狀等方面內容,讓學生更了解曲目背后的意義。另外,也要注重演奏是意境的表達,需要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可以選擇情感豐富的作品進行教學,并讓學生融入感情,靜下心來體會作品,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案例說明
以二胡作品《良宵》為例,該曲目也叫《除夜小唱》,是民族作曲家劉天華的著名作品,該作品是作者在除夕夜和朋友小聚時即興創作出來的,曲子節奏較為輕快,有愉快喜悅的氛圍。該作品共有三段,第一段旋律流暢,第二段帶有激情,而第三段旋律最為高昂,教師在具體教學期間,可以先對作品創作的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與友人相聚,把酒言歡的美好,然后可以讓學生圍坐在一起,一邊讀譜一邊演奏,在練習中感受暢快輕松的感覺。教師還可以激發出學生對于除夕之夜團聚的向往之情,從而讓學生融入感情進行演奏[2]。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感受能力,賦予演奏的作品更多內涵和價值。
3.強化講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二胡演奏訓練以外,講解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充分全面的講解才能利于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精神和意義,為演奏奠定基礎。在具體講解時,教師可以融合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以《空山鳥語》這一作品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傳統文化講授該作品名字的來源,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之后可以細致分析樂曲結構,該曲目分為五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引子、尾聲、中間段落不同旋律和節奏的意義。在講解過程中,教師也要進行指法指導,可以結合我國民間傳統演出方法帶領學生進行演奏與練習,分析《空山鳥語》中滑音、輪指等演奏手法,并細致分解大三和旋內容,從而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中的創新思維,體會作品意境,提升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我國中專為了發展的二胡課程的審美教育,可以適當引入音樂鑒賞課程,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藝術感知對作品進行正確的欣賞與客觀的評價。這需要二胡教師在教授學生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對于樂曲結構、旋律、意境、情感等方面的把握。以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該曲目的時候,可以從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入手,讓學生了解此作品是作者在流浪賣藝期間反復打磨而形成的。而教師也要讓為學生融入感情,耐心聆聽,從含蓄委婉的旋律中體會作者的悲苦之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教師讓學生深刻理解作品,才能促進學生鑒賞水平的提高,在二胡教學中體現出審美教育的價值。
(三)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種藝術,學生在演奏樂曲時,只有融入情感,為聽眾帶來美的感受,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者,所以在二胡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這要求教師不能讓學生僅僅進行簡單的模仿和重復性的訓練,要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學生的潛力,對學生的創新性進行培養,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與創作,可以讓學生在頭腦中創造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戰馬奔騰》這一二胡曲目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想象在廣闊的戈壁灘上,很多戰士騎著戰馬,拿著站刀,奔騰呼嘯而來的畫面。但是教師不能直接為學生構造畫面,可以適當引導開頭,讓學生在之后的聆聽中自由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構成不同的畫面。通過這樣想象力的培養,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入體會邊防戰士英勇殺敵、沖鋒陷陣的激情,并將自己構建的想象場景融入在二胡演奏中,帶入情感和態度,演奏出充滿激情的樂曲,這就是通過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來達成審美教育[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二胡教學中融入的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也能為樂曲的演奏增添情感和靈魂,所以我國中專的二胡教師都應該重視審美教育,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讓學生領略二胡的魅力,將自身的情感態度融入到二胡學習中,實現音樂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婷.淺析高校二胡教學改革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0):108-109.
[2]石佳.二胡藝術發展過程中對西洋樂器訓練方式的借鑒[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年.
[3]童煒娟.關于地方高校二胡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考[J].東方藏品,2018,(05):79.
[4]馮鐀慶.淺談現代戲《杜鵑山》中京二胡演奏的創新[J].北方音樂,2016,36(11):100-101.
[5]蔡超.淺析視唱練耳在二胡教學演奏中的重要性[J].音樂時空,2015,(02):182.
[6]劉向陽,王清濤.二胡集體課授課系統與優化教學[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0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