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嘉
摘要:學生社團作為職業學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業教育和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從全面發展視角挖掘新時代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的內涵與特征,有助于充分創新學生社團文化形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更有助于優化完善學生社團文化培育策略。
關鍵詞:全面發展;職業學校;社團文化;內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4C-0014-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各種類型的學生社團層出不窮,如今已發展成為各類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職業學校而言,貫徹落實全面發展理念,培育學生社團文化也就顯得非常重要。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新時代各個學科專業領域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貢獻。職業學校培育學生社團文化滿足了新時代國家增強文化自信的要求,也為職業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明確了新方向。
一、 分析全面發展與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的內涵
職業學校是指“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學校”,教育的對象主要為職業學校學生,目的是為了幫助廣大學生群體獲得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
(一) 全面發展的概念界定
一直以來,人類社會就非常關注人的發展問題,很早就產生了對完美、和諧、自然的追求,直到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總結前人理論思想的基礎上,第一次嘗試闡釋全面發展的概念,認為全面發展本質上就是要求保障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同時指出,實現全面發展需要構建比較合理的社會制度,也唯有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的融合,才能真正達到全面發展的效果。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就不僅僅是生物人的成人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問題。[1]截至目前,國內外的相關學術理論中并沒有針對全面發展定義的統一界定,本研究根據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觀察和綜合分析,認為職業學校全面發展是指“職業學校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發展學生的體力和智力,實現德智體美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要求職業學校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環境條件,也鼓勵、支持、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二) 學生社團文化的內涵分析
《辭海》認為,“學生社團是中國高等和中等學校的學生自愿組成的群眾組織”。學生社團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包括合唱團、劇團、詩畫社、棋藝社、攝影社、美工社、球隊等,它區別于常規的學生會,更多依賴于學校共青團、學生會的支持與配合。[2]從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中不難看出,新時代的學生社團主要是學生基于一定的興趣愛好自愿組建,并根據學校的規定或社團的章程要求,自主地開展團體活動,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社團文化則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一定的社團載體,在校園空間范圍內開展課外活動形成的一種群體文化。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通常區別于一般的文化形式,它通過社團的具體活動和成員的外在行為表現出來,會對社團形象、社團精神等產生影響。學生社團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表現為社團成員的共同追求,體現為社團宗旨、社團發展理念、社團制度及社團行為。社團建設質量的好壞、社團成員是否團結、社團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都與是否具備較好的社團文化相關。因為有了社團文化的指引,才能更好地團結社團成員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規范社團成員的行為,才能最終幫助職業學校的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總體來看,職業學校想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必要不斷豐富社團文化的內涵,創新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指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發展,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
二、明確新時代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的具體特征
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既有著社會主流文化的一般共性,同時也具備自身的個性。
(一)自主性與組織性
眾所周知,社團主要是學生根據一定的興趣、愛好自愿組建并參與的,并不是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硬性規定,學生是否參加社團、參加何種社團都是非常自主的,并且學生參與和退出社團通常都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限制,更加不會受到嚴厲的處罰。與此同時,學生社團也是一種自愿型的組織,需要學校共青團、學工部等的指導,社團成立是否合乎規范、社團是否具備存在的價值都會受到一定的標準考量,甚至有的時候社團會與一定的學科專業掛鉤,仍然需要遵守一定的制度,如此才能有效開展社團活動。
(二)利他性與利自性
作為社團的主體,社團成員都會關注整個社團的活動組織情況、社團建設情況等,也會希望自己的一些行為表現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學生社團經常會通過一些社會活動、校園活動來擴大社團影響,來引導更多人參與社團活動,并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對師生開展小型家電維修,對孤寡老人開展關懷行動。學生社團成員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覺悟,鍛煉了自身的意志品質。服務他人、完善自我表現了社團文化的雙向價值特征。
(三)知識性與實踐性
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是在各種形式的社會主流文化、校園文化中實踐選擇出來的,來源于課堂教學和社會思考,社團文化的知識性并非常規的專業教學,而是表現為特殊的結構形式,比如社團活動的內容有時可能是宣傳展出一些科學知識,有時可能是征文演講比賽,有時則可能是創新創業案例等。當然,由于學生社團文化大多是通過比較具體的實踐活動表現出來的,自然也就具備了實踐性的特征。
(四)多元性與一致性
職業學校學生社團形式多種多樣,社團文化非常多元,有的是為了培養輪滑、籃球等興趣愛好,有的是為了鍛煉意志品質,有的是為了應用專業知識,不同類型的學生社團表現為不同的文化追求,社團成員表達思想觀點可以沒有局限,但最終都統一于社團的整體目標,比如每個社團通過開展一定的實踐活動,最終都會發揮出教育價值。
誠然,職業學校學生社團除了具備以上主要個性特征外,還兼具一定的娛樂性、靈活性、創造性,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品質、精神追求、行為表現,也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三、促進全面發展與新時代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培育的融合
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的內涵特征比較豐富,將全面發展與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關聯起來,找準二者的契合點,必然會為新時代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
(一)應用全面發展理念指導新時代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培育實踐
1.在職業學校積極宣傳全面發展理念,增強全體教師和學生對全面發展理念的認識,為建設學生社團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全面發展理念在學生社團文化培育中的滲透,提升學生對全面發展理念的認識,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
2.在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方面,貫徹落實全面發展思想,指導學生社團創新社團文化,塑造積極、陽光、正面的社團形象,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團精神,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團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
3.結合各個學科專業的發展要求,基于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分析,科學系統地創建學生社團文化,保障社團文化的全面性、多樣性,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不斷改革創新社團文化的內容,豐富社團文化的內涵。
(二)培育社團文化促進新時代職業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1.基于對職業學校學生社團文化的內涵特征分析,確認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核心宗旨,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多方收集有關社團文化培育的資料文獻,總結國內外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從國家發展、社會需求、教學改革等多個方面設計學生社團文化評價標準,指導建設學生社團文化。
2.基于對學生個性成長、精神需要、專業應用、能力培養、思維鍛煉等方面的考慮,建設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學生社團文化,指導學生鍛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3.加強學生社團之間的交流,多方開展社團合作互動,增加學生對各種形式社團活動的了解,強化各種形式社團文化的交叉滲透,更新學生社團文化的內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新思路。
4.職業學校積極為開展學生社團活動提供軟硬件支持,尤其注重對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引,保障社團文化建設的有效性、全面性,促進學生社團文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侯長林.人全面發展途徑的教育選擇[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
[2]覃海云,黃興華,岑釗.中職學校結合專業特色的社團文化建設及管理制度[J].教育觀察,2017(1).
[3]梅紫熊.結合專業特色的中職學校社團文化建設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20).
[4]燕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談中職校園社團文化對學生的積極影響[J].現代職業教育,2017(35).
責任編輯:許潔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 associations play a key rol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culture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ill help to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forms of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culture,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optimize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Key words: all-round development; vocational school; association culture;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