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運 張僑
摘? ? 要: 我國在“十三五”期間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創新創業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快速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本文針對高校創新與創業課程的設置與融合問題,提出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策略,為創建創新型國家提供相匹配的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 創新創業? ? 課程設置? ? 設置策略
1.引言
“十二五”以來,面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日漸突出,國民經濟發展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在這一需求下,我國從政策、體制改變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與實踐。2012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培育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并資助相關學生進行創業訓練或實踐等。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改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手段,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后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這五大理念中,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首要任務,這體現了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方向,同時說明了我國現有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提出要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此后,國家在制定相關經濟改革與發展文件中多次強調創新與創業;在學術研究方面,創新創業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研究內容,特別是2018年9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隨后各高校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修訂了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雖然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實施、評價等關鍵環節不成熟。
2.存在的問題
(1)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內容不成系統。創新創業課程是以培養具有開創型個性和創業基本素質的人才為目標,本質是一種實用教育;它的內容體系包括意識培養、能力提高和環境認知、實踐等三個層次。對照國內現有的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現有的課程體系中,與創新創業課程第一層次意識培養相關的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創業指導;與創新創業課程第二層次能力提高和環境認知直接相關的課程有:無;與創新創業課程第三層次實踐直接有關的課程有:無。雖然沒有直接的課程支撐創新創業的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人才培養,但大多數高校均采用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創業創新競賽培養創新型人才,如“挑戰杯”創業設計類競賽。
總的來說,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大多局限在以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創業指導課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設計類競賽等為補充,少數高校以大學科技園(學校創業基地)為平臺,提供給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空間。真正將創業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具體課程內容中,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還是鳳毛麟角。
(2)創新創業課程定位不明確。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的起步較晚,相關教育與實踐經驗較少,與歐美發達國家還存在差異。歐美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是與社會或社區緊密結合的,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是通過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促進相關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是政府為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建設創新型國家而進行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導致一些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不重視,更多的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當作一門課程,然后按照編寫創新創業課程的目標、教學內容,而且講授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教師絕大多數從未創業或有過相關的創新項目研發經驗。
雖然一些高校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但從實際看,創新創業教育并未融入專業培養體系中,即創新創業課程雖是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但只是單獨成課,未與相關課程整合或融合。
(3)教育模式機械、陳舊。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基本以課堂教師講授為主,以理論講解為主要講授內容,缺乏相關的案例研究,而且本身授課教師就缺乏相應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同時,因為高校創新創業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沒有相關創業者或企業家進入創新創業課堂,最終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也難以形成良好的校園創新創業氛圍。
(4)創新創業課程評價機制單一。創新創業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高校對創新創業課程的評價基本以行政為主導,創業導師或市場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評價權重較少或者沒有。創新創業課程除了課堂上的講授外,授課教師需要在課外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進行更多的指導,但在現有評價中,授課教師的工作量基本以授課學時計算,課堂外工作量基本不計入課酬范圍,指導的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或成果未能計入報酬,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基本是提交相關的規劃方案,這種考核方式單一,忽視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創業實踐成果等,導致難以全方面評價學生。
(5)創新創業機制落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涉及范圍廣、實踐性強、系統性的新教育領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大多數高校成立類似創新學院或依托就業處管理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而且負責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多數是輔導員或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受限于資金和教學模式,很少引進專業的社會創業導師進入課堂,這種管理模式導致學校在一個相對“封閉”環境內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3.對策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由單個部門制定頒布,而且這部門基本是非教務管理部門,說明高校在發揮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沒有更好地融入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中。為改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統籌管理創新創業教育,增加宏觀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的規劃,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的教育發展規,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專項經費;由學校教務管理部門具體負責創新創業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制定具體的工作任務,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方向。
(2)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方案的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這屬于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部分,該部分可由學校統一排課,并由資深的創新創業導師進行案例式授課。
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能力提高和環境認識部分可納入各專業的綜合實訓或課程設計中,涉及稅務、工商特有的專業知識,可由學校指派相應的教師授課。
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實踐部分,可廣泛組織學校參加“挑戰杯”“挑戰杯”創業設計類競賽。同時學校需提供給學生自主創業的場所和提供創業咨詢服務等。
(3)豐富課程內容,講授方式多樣。豐富創新創業課程內容,除了涉及稅收、工商等專業性知識需理論講授外,其他內容盡可能以案例式形式講授。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梢酝ㄟ^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翻轉課程等形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加強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共享,探索學分互認、聯合實踐,積極引進企業家進校園進行創新創業分享等。
(4)完善創新創業課程評價機制。改變創新創業課程以行政為主導的評價方式,引入第三方評價,如將科技園孵化基地、社區、校外創業導師的評價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從多方面考核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形式應是多樣的,可以提交創新創業計劃書,也可以提交相應的創業成果(比如成功注冊公司并實際運營等)、專利等作為考核作品。
(5)完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高校應積極建設校內創新創業實驗室和自主創新創業場所,并與校外相關科技園或企業聯合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通過校內理論學習與實訓,再到校外創新創業實踐,一步步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已成為驅動社會生產力變革的重要場所,加快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有利于高校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長遠看有利于國家經濟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楊凱瑞,何忍星,鐘書華.中國中央政府支持創新創業發展政策文本量化研究(2003—2017年)——來自國務院及16部委的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1).
[2]戚湧,王靜.江蘇省大眾創新創業政策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5-81.
[3]劉婉.新常態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
[4]葛萌萌.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5]趙金華,孫迎光.中國高校創業教育20年回顧評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98-104.
基金項目: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Hnjg2018-58)、海南熱帶海洋學院2016年MTA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海南熱帶海洋學2016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RDJGb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