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霞
摘要:法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有一句話: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對此,我們非常贊同,和孩子們共讀繪本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學識去感染孩子,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這個過程沒有“灌輸”,共讀時,孩子、老師都是有靈魂的樹和云,大家相互搖動、推動、喚醒。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和孩子們共讀繪本當做心靈上的共享和溝通,我們是站在同一個起始點,一起來欣賞一個故事,相互提出疑問,共同尋找答案并分享彼此的感受。
關鍵詞:師幼共讀;開發;實踐
共讀繪本內容:一個小狼在和叔叔一起打獵的過程中,因叔叔的撞死而無從下手,在無意中結識了小兔,小兔幫狼一起下葬叔叔,并為狼起名叫狼狼,從此它們就成為了朋友,互相教各自的本領,但是在玩“我怕狼”游戲時,小兔是真的害怕了,于是狼狼就去大狼山找其他小兔玩,這次它體驗了“我怕狼”的滋味,于是就是請求小兔的原諒,從此它們又成為了好朋友。
繪本來源:這本繪本《狼狼》是在一次幼兒晨間秀的活動中,婷婷帶來的一本書,有的幼兒看到封面就說:“這是一只狐貍”,有的幼兒說是狼,霖霖說:“狼很喜歡吃兔子,那狼有沒有吃兔子呢?”帶著這些問題,于是我們選擇了這本《狼狼》,開展了共讀繪本的活動,共同尋找答案。
首先我們通過三種能力幼兒的談話交流、調查分析,我們對幼兒進行了的基礎分析:
認知:幼兒對于小兔、狼的外形特征是比較了解的,畫面細節:在出示封面時,有小部分幼兒提出這是一只狐貍。畫面細節:幼兒能從狼的體型(兩只狼的眼睛、腿部的大小)大小、來猜測一只是狼叔叔、另一只就是狼狼。
能力:
閱讀繪本時,能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說出故事的情節。
情感:幼兒對于小兔充滿著喜愛,但是對于狼孩子們是討厭的。
角色:小兔、狼
故事主題:知道和朋友相處要能互相友愛,不欺負弱小。了解同伴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
繪本內容價值點分析:
1.繪本中狼狼在小時候連名字都沒有的時候失去親人,心靈上是孤單到有湯姆的出現,一起互相教對方自己最棒的本領的開心,到失去朋友的難受以及自己體驗“我怕狼”的滋味,到最后朋友復合的開心。繪本情節一波三折,適合中班年齡的孩子閱讀。
2.繪本的封面是一只正在奔跑的小狼狼,但是封底卻是一個身材魁梧是的大狼狼一手拿著魚竿,一手牽著湯姆的狼狼。
3.畫面中的小兔湯姆能不顧別的小兔的成見,自己大膽的和強食動物—狼狼在一起做朋友,只要大家友好相處,弱肉與強食的動物也能在一起做朋友。
4.狼狼來到大狼山找兔子,可是大狼山的大狼們卻把狼狼當成兔子,惡狠狠的追趕狼狼,狼終于明白“我龐浪”的滋味。
繪本語言價值點分析
1.繪本中的“我怕狼”“我怕兔子”字體都進行的加大加粗,即使幼兒看不懂字,但通過教師對繪本內容的講解,能大概講解這兩句話的意思。
目標1: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1)對生活中常見的標識、符號感興趣,知道它們標識一定的意思。
2.繪本中用了很多的疊詞,如:孤零零、惡狠狠、高高興興。中班—語言:(閱讀書寫準備)
目標2: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
(1)能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講出故事的情節。
繪本構圖價值點分析
1.繪本以大色塊(紅、黃、藍、灰)構成故事的畫面,畫面簡潔明了、角色清晰。
2.繪本中用剪影的方式表現了夜間的畫面,以及湯姆的夢—狼吃小兔,讓幼兒來猜測畫面中故事的角色。
3.繪本中很多畫面都是以近大遠小、遮擋的關系呈現。
4.繪本以兒童化的筆觸來處理畫面,歪歪扭扭卻又能把要表達的人物形象及背景交代清楚,畫面干凈利落,沒有多余的墜飾,貼近兒童。
《指南》
中班—藝術:(感受與欣賞)
目標2:
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
《核心經驗》中班下學期構圖:圍繞主要的圖像,比較和表現各種圖像間的大小關系。
《核心經驗》中班下學期造型:發現同一物體可以變化成不同的圖像,使圖像更為豐富。
繪本藝術價值點分析
1.畫面中狼和兔子這一對出人意料的角色搭配,以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活潑生動的畫面和不時顯現的幽默傳達了深奧的人生哲理,使我們享受這異想天開的故事的同時,也將潛移默化的體悟到友誼的真諦。
2.繪本中留下來很多的懸念,如在山后偷看的小兔子在干什么?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
湯姆和狼狼以后又會怎樣相處?故事情節完整又懸念頗多,留給幼兒諸多的思考和討論。
中班—社會:幼兒在與成人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共讀繪本:
第一次共讀
“自主閱讀”不幫念文字介紹,幼兒自己看畫面,猜測發生了什么事。兔子和狼一起釣魚,狼卻把兔子吃掉了。
第二次共讀
“聽賞閱讀”不提問,不解釋,從封面開始全心全意讀繪本。在我朗讀的故事中,孩子們在討論,狼是吃小兔的,怎么會和小兔友好相處做朋友呢?
第三次共讀
“品味游戲”弄清楚繪本的哪部分讓孩子特別關注、哪個情節能引發孩子的共鳴。
第四次共讀
“討論游戲”一起討論繪本,收獲孩子們對繪本的理解。
喜歡的頁面的發言記錄:
幼兒1:我喜歡第1 頁,有一只從沒見過狼的兔子
幼兒2:我喜歡狼有了自己的姓名,這個名字是湯姆給狼起的,狼還和小兔做朋友,它們一起玩游戲。
幼兒3:我喜歡它們一起釣魚的地方,它們是好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還有很多的小兔在后面偷看。
幼兒4:我喜歡最后一頁,它們重新做了好朋友,又一起去釣魚的畫面。
幼兒5:我喜歡狼教小兔本領的那頁,狼愿意把自己最厲害的本領教給小兔。
共讀情境下才能有深度的討論,引發幼兒間的討論:
兔子會原諒狼嗎?
問題1、為什么狼狼從大狼山回來后,湯姆就原諒他了呢?
萬辰:因為故事里說了狼狼也知道了“我怕狼”的感覺,就再也不會嚇唬它了,所以就原諒他了。
李晨汐:它們本來就是好朋友,好朋友最后都會和好的。
兔子和狼成為好朋友,太好笑。
問題2、以后別的兔子也會和狼狼成為好朋友嗎?(全班:33人 ?認為不能成為朋友有:18人 ? 認為能成為朋友有:15人)
魏文楠:會,因為狼狼不吃小兔子,也不會嚇唬小兔子的。
王梓軒:湯姆幫狼起了名字,幫助狼狼一起埋葬狼的叔叔,它們又一起交朋友做游戲,與湯姆能成為朋友,所以狼狼與其他小兔也能成為朋友,但是大狼山的狼就不能與其他小兔做朋友。
何錦萱:不能,因為兔子怕狼,所以兔子是不能與狼狼成為朋友的。
為什么繪本中有3個畫面呈現其他小兔的偷看?
問題3、其他的小兔為什么要躲在大山后面,來偷看?
幼兒1: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會偷看。
幼兒2:其他小兔想加入狼狼和湯姆的游戲。
幼兒3:躲在大山后是想和狼做好朋友,但是又害羞。
幼兒4:對于狼狼和湯姆的相處很好奇,處于觀望狀態。
支持幼兒需要可開展的活動分析:
語言: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狼和湯姆從初識到相處到分別到友愛的過程。
2.觀察畫面內容,基本完整講述繪本情節。
3.體會弱肉強食之間與生俱來的善意和友誼。
科學:
1.知道光和影的關系
2.能感知和發現簡單的物理現象。
3.體驗光影游戲帶來的樂趣。
社會實踐活動(淹城野生動物園):
1.深入了解狼和兔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2.能夠基本完整地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
3.萌發保護動物的意識。
美術活動:
1.了解用遮擋、近大遠小的關系。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狼與小兔成為好朋友后的友好畫面。
3.體驗與好朋友友好相處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賈洪亮主編-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8:118.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3]教育部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教基[2001]20號.
[4]王春華.和書婆婆一起看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1.
[5]英國.艾登.錢伯斯.《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M].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