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 要:在我國,絕大多數特殊兒童家庭教育都存在弊端和不足,而家庭教育作為特殊兒童教育的基礎教育甚至是終身教育,其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特殊兒童的后天發展,維系著整個家庭乃至社會的和諧。本文總結了臨安區特殊學校在讀兒童家庭教育的實際現狀,從家庭受教育水平、經濟狀況,教育方式、寄宿制、特殊兒童自身特點等背景因素進行分析,針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的問題進而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希望可以幫助到這些特殊兒童的家庭。
關鍵詞: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對策
近年來由于國家的大力發展和支持,我國的特殊教育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甚至可以說是質和量飛躍的提升。但和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的不足和弊端。尤其是特殊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更是被主流教育所忽視。特殊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家庭教育,所以,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必須要引起重視。2008年,我國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1]以上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說明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逐漸走向大眾的視野,家庭教育對特殊兒童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本文以臨安區特殊學校為調查研究載體,分析在讀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家庭教育現狀及成因
首先對臨安區特殊教育學校的大體情況進行介紹。該校為寄宿制學校,目前共九個年級,在讀學生總計76人,主要由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自閉癥,腦癱,學習障礙和精神障礙的各類特殊兒童組成,其中住校生41人,占54%。16名學生的父母至少一方為特殊人士,占21%。42名學生的家庭是農村貧困家庭,占55%。70名學生的父母為高中以下學歷,占92%。10名學生的家庭為離異家庭,占13%。根據以上數據,結合特殊兒童家庭基本情況調查表、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問卷調查、家長訪談,班主任和生活老師交流,筆者自身的特殊教育工作經歷,得出當前臨安區特殊學校在讀兒童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一)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家長文化低,缺乏相關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不了解特殊兒童的特殊性,從根本上不知如何實施家庭教育,常常束手無策,導致孩子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的,這不利于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的延伸和強化,而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社區教育最基礎的一環,直接影響整個特殊教育的效果。
(二)家庭的經濟水平差
根據調查表示,55%的家庭為貧困家庭。特殊兒童家庭確實存在著勉強維持基本生活開銷,有的家庭入不敷出這種經濟狀況。家庭經濟基礎是特殊兒童教育和康復的強有力后盾,而貧困的家庭經濟,讓特殊兒童的發展和教育舉步維艱。
(三)家庭教育的兩極化
1.漠不關心
這類家長認為特殊兒童無法治愈而放棄治療,忽視了早期干預,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把孩子的教育全權依托學校,不聞不問,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更不會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
2.過度溺愛
對于這種過度化的教育,其實不難理解,此類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有虧欠,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殘疾,于是把數倍過量的愛強加給孩子,來減輕自己所謂的罪惡感。這雖然值得同情,卻是自我欺騙和麻痹的手段,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觀念。
(四)寄宿制是把雙刃劍
1.住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家長配合度低
特殊學生就學住校分文不收,這極大程度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并且學生在住校期間,家長完全處于教育的空窗期,卸掉了孩子在家時沉重的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家長們適應了這種學校分擔教養的模式,對孩子缺乏關心和關愛,家庭教育更是無從談起。有些家長甚至提出兩三個月接送一次的想法,殊不知學生最終是要回歸家庭的。
2.對于特殊兒童,寄宿制有利有弊。
(1)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眾所周知,對于特殊兒童來說,生活技能教育是最基本。而寄宿制的好處就是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能力。規范合理的生活安排,科學系統的管理制度,對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2)封閉的模式阻礙了學生接觸社會
寄宿制使學生不能及時獲得家庭的關愛,不利于情感發育,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在校時的情緒狀態,給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增加難度。
二、解決當前家庭教育問題的若干策略
(一)家長層面
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執行者,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想獲得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就要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
1.調整心態,釋放壓力
利用家長會,讓家長間相互溝通,宣泄不良的情緒;舉辦家長培訓班,教給家長康復知識和技能,緩解家長無助的情緒;樹立康復成功個案,鼓勵家長建立康復的信心。端正心態,以積極地情緒去影響感染孩子,讓家庭教育走上健康的軌道。
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確立教育目標,并為之努力,制定科學系統的教育康復計劃。
3.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康復技能
特殊兒童家長要認真學習特殊教育知識,諳熟特殊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規律,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班等方式,練習家庭支持和康復技能訓練,幫助孩子開展行為矯正訓練[2]。
(二)學校層面
學校教育作為特殊兒童教育的一環,和家庭教育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1.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首先,教師要不斷學習,以專業和扎實的業務能力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其次,教師要學會聆聽,了解家長的需求,必要時刻也是家長心理的疏導者;同時,教師要提高溝通能力。教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中間人,負責雙向傳遞信息,有時也需要調節家校矛盾。
2.積極開展家校合作
積極開展家校合作,是一個雙贏的行為。學校要發揮主動作用,家庭也應積極參與,相互配合,發展特殊教育。
(三)社會支持層面
對于特殊兒童的學校教育,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與參與,而家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往往被忽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3]。
1.改善特殊兒童家庭經濟狀況
國家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扶持低收入家庭,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經濟支持,改善特殊兒童家庭的經濟狀況。為特殊兒童家長提供就業崗位,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
2.提升公眾對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關注度
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只有走進大眾的視野,得到重視,才能順利開展。利用各種有效的傳媒方式,如社會活動、報刊、書籍、電視節目,互聯網等媒介,一方面為特殊兒童的家長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支持,一方面作為公眾宣傳的窗口,讓各界關注特殊兒童的家長,使特殊兒童的家庭得到關注和支持,推進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發展。
三、結尾展望
我國先后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大力發展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組織各種力量,建立全面的支持系統,都為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相信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讓我們一起期待特殊教育春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編.特殊教育文件選編[C].(1990-1995)(內部資料),1996:32.
[2]藺萬斌,漆大鵬.我國大陸地區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探究[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0(1):14-20.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