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勤 張慧
摘 要:在國家大力推行“雙創”的背景下,實踐教育是高校建設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較于公辦院校而言,民辦高校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方面遭遇更多困境,例如基地建設經費不到位問題嚴重、實踐基地分布零散等。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辦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進而結合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幾點改進對策,希望為民辦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辦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實踐教學
民辦高校近年來發展異軍突起,正在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18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為975萬,這里頭就讀民辦高校的學生就超過200萬人次。而實踐教學是民辦高校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特色的重要體現,是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因此,高校建設校內校外實踐實訓基地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民辦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一)可以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
眾所周知,大學生就業的攔路虎之一是缺乏工作經驗。民辦高校和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在企業中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實訓實訓的席位。學生借著這些機會,將課堂中汲取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實踐經驗,可以克服就業短板。再者,實地工作讓學生接觸真正的企業工作情景,大大增加學習興趣。
(二)可以加強在校教師的職業技能
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其自身能力對教學水平起著巨大影響作用。教師借著大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項目得到成長,在教學中可加入真實的企業實踐案例,讓教學更有說服力,提高實踐教學能力,而不是單純地死教書。
(三)實踐基地建設是校企合作的必經環節
校企合作有多種形式,比如合編教材或講義、校內工廠、訂單式人才培養等等。而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也是其中的一種校企合作方式,由企業提供一部分實踐崗位,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學生進行實訓實習。這種合作模式同時還達到雙贏目的,既在企業的協作幫助下培訓人才,校內教師亦可幫助企業解決難題,例如企業咨詢、調研服務等,承擔示范推廣及其它社會服務工作。
二、民辦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困境分析
筆者經過長時間的調研,發現民辦高校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尚遇到不少困難,丞待解決。
(一)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觀念陳舊落后
民辦高校雖然已發展多年,但社會上對其仍存在不少偏見。有不少企業寧可選擇與發展落后的公辦院校合作,而不愿意與優秀的民辦院校合作,大公司及跨國集團更是如此。就算是勉強和民辦學校合作,也基本上基于一些基層的崗位,例如客戶服務、銷售專員等。有的企業甚至讓學生發傳單,美其名曰“校企合作”,把學生當成免費的勞動力。民辦高校就業辦的工作人員苦不堪言,一邊尋找合作項目求告無門,一邊讓學生質疑工作能力。
(二)基地建設經費不到位問題嚴重
民辦高校基本沒有財政資金撥入,建設靠學校自負盈虧。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需要投入大批資金,包括學生的實習經費、教師的課酬、調研經費、差旅費、伙食費等,必要的時候還需要配合企業的需求投入設備購置費。然而很多民辦高校因為生源不足而導致實踐經費不足,很難投入大筆資金進行建設,一些發展計劃因此而擱淺。
(三)實踐基地分布零散,提供席位稀少
如前所述,大企業對民辦高校存在偏見,只有個別小企業愿意進行校企合作。而小企業的崗位容量有限,能夠提供給學校的實習席位往往只有個位數。基地的發展有賴于企業的業務水平,遇到企業發展欠佳的時候就可能被迫中止合作項目。部分企業甚至還在合作期間就遭遇倒閉,導致民辦院校的工作難以開展。此外,因為每個公司提供的席位不多,為了能夠滿足學生的實習需求,學校不得不同時和多個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四)民辦高校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不高
建設校外實踐基地需要有本校教師跟班指導,由企業和在校教師共同擔任指導教師。然而許多學校的教師直接從原來學校畢業之后,直接去到現在的工作學校工作,自身也沒有真正在企業工作過,因而缺乏實戰工作經驗是常態。有的學生在學校兼職做淘寶、微商,在實踐經驗方面甚至比老師豐富。因此,教師在指導校外實踐工作的時候往往感覺力不從心。
三、民辦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對策分析
由前述可知,民辦高校在進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時候困難重重,如何提升其發展水平成為眾多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現今的民辦高校工作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設對策:
(一)政府大力支持民辦高校建設,逐步改變企業觀念
首先,筆者認為政府應大力發展民辦高校建設,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實踐基地發展,提供部分財政基金支持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例如,地方政府對建立校企合作的企業予以獎勵,獎勵的形式可以是稅收優惠、建設專項經費投入等。此外,利用媒體針對民辦高校的發展現狀進行正面的報道宣傳。相信通過政府、媒體的正面引導將會起到積極作用,逐步改變各類企業對民辦高校的偏見,加大和此類高校合作的意愿和力度。
(二)合理增加實踐經費支出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民辦高校需要通過多方途徑增加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經費支出。首先,可以增設一個“校外基地建設經費”項目,一方面爭取學校層面增加該項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每年劃撥給學生的實習經費里按照一定比例(例如10%)撥到該項目里,這樣可以做到“專款專用”。其次,學校可以積極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和學生進行操作,所得的盈利可以和企業進行分成。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獲得建設資金,一舉兩得。第三,發動廣大學生、校友等多方力量,積極為學校尋找合作企業,并積極尋求合作資金注入。雖然很艱難,但相信努力和堅持,還是可以在逐步增加合作的企業及經費支持。最后,仍然需要回到政府層面來,政府若能分流部分資金到民辦院校的發展項目上,或減少民辦高校稅收,都可以有效緩解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經費壓力。
(三)利用當地產業群優勢,建設校外實踐基地
眾所周知,很多地區政府會大力發展某一行業,形成了產業群優勢,例如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的皮革城、中山市小欖鎮的燈飾、順德的家具等。這些產業群的特點是:單個企業普遍很小,難有什么影響力,但是在地理位置上卻異常集中,形成一個大片區。一般而言,大型的公辦院校重點與名牌企業或外資企業合作,而無暇與這些中小企業合作,因此民辦高校應緊緊抓住和當地產業群的諸多小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畢竟在地域上,這些中小企業很好地解決了實踐基地分布零散、企業提供席位稀少的問題。
(四) 建設一支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教師隊伍
實踐教育不能光依賴校外企業專家,校內指導教師責無旁貸,甚至應該起到更關鍵的作用。民辦院校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以豐富自身的行業經驗,彌補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在本項目中,我們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飛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踐鍛煉,支持專業教師在企業實際工作場景中通過參與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服務等實踐,了解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廣告促銷、企業咨詢、網站構建等營銷和商務服務實際工作的具體過程,積累實踐經驗,充實專業知識,可以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五)推行專科“2+1”、本科“3+1”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到了畢業班這一年,因為需要制作簡歷、參加各種招聘會或者面試筆試等活動,往往已無心在學校學習。以往實行的專科“2.5+0.5”、本科“3.5+0.5”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欠佳。結果導致學生既沒有在校好好學習,也耽誤了半年的實踐時間。本文建議,專科學生除了需要參加專升本、專插本培訓的學生,本科除了需要考研的學生之外,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專科“2+1”、本科“3+1”的培養,這樣學生便多了半年時間在外進行實習,充實學生的實踐經歷。
四、結語
總之,教育影響著國計民生,是國家發展的頭等大事。民辦高校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方面任重而道遠,只有通過政府、高校及企業不斷攜手發展,才能把建設基礎打扎實。
參考文獻:
[1]申少華,彭青松,劉愛華等.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工作現狀及建設思路研究[J].廣東化工,2014(18).
[2]周澤炯,馬成文.經濟管理類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機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8.1.
[3]鄧建青.民辦高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管理,2015 (21).
[4]成協設.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03.
[5]白振天.民辦經管類高校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