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于軍
摘 要:生活教育思想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最優化,需要教師有生活實踐意識,創設生活化情境,挖掘家庭性資源,延伸社會化實踐,以塑造課堂教學品質,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生活教育思想;數學課堂;核心素養;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1;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5-0019-0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在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具有科學性,與數學教學能形成高度的契合。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挖掘家庭性資源,延伸社會化實踐,為學生學習數學創造良好的條件,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多種生活化情境,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知數學的機會。如生活案例展示、實地觀察、實物測量、數學實驗以及多媒體展示等,都屬于教學情境的創設形式,教師要有篩選意識,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和學習認知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由于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數學認知基礎,教師利用生活數學進行教學,可以順利激活他們的數學思維。
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展開多重考量,以找到最佳的切入點。例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初便讓部分學生說說從家到學校有多遠的距離,他們給出了各種答案。“我聽媽媽說,從家到學校有4里路。”“我家到學校有6里路。”“我家到學校1000米。”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我們平時說的“里”,都屬于華里,而計算距離時,大多用千米,也就是公里。教師的引導,為學生對相關生活數學的認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家到學校的距離,這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內容,與教學內容極為吻合,教師創設這樣的生活化情境,能使課堂教學自然展開,能使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利用生活認知進行數學學習。
數學教學資源無處不在,讓學生深入到家庭中搜集數學生活資源,非常適合他們的學習實際需求。學生對家庭生活最為熟悉,可以從家中找到更多數學方面的信息。如果教師能夠和家長達成共識,會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因此,教師通過給學生布設家庭數學訓練任務,要求家長和學生互動展開生活化數學學習,可為數學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支持。而且信息時代的到來也給家校聯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果教師能夠借助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展開教學,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
例如,教學“萬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家庭調查統計表:家里的養殖動物和種植植物種類繁多,同學們可進行調查,填寫表格,并進行合計計算。在這個表格中,學生需要對家里的多種物品進行調查,然后進行數據合計處理。在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能夠圓滿完成表格的統計任務。教師先對學生具體表現進行公開評價,接著讓學生展開自評、互評活動,最后給出歸納性點評。學生在家庭調查中,能夠準確搜集相關數據,其計算也非常準確,其生活實踐操作也呈現高效性。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有較強的敏感性,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認知進行數學學習,能使他們形成豐富的數學認知。因此,教師在學生調查和評價時,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支持,這樣才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參與熱情,獲得豐碩的實踐成果。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著廣泛的實踐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并對學生的生活數學思維進行深度調研,這樣才能為學生布設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操作中形成數學認知能力。數學與生活高度契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大背景下進行數學實踐。如生活數學信息搜集、社會調查、實物測量、數據分析、數學實驗等,都屬于生活數學實踐活動形式,教師要為不同群體的學生布設不同的實踐活動,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例如,教學“噸的認識”相關內容時,教師課前為學生布設了社會調查任務: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噸”這個重量單位,請同學們深入到生活之中搜集相關信息,準備參與課堂展示活動。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展示調查信息,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調查結果。有的學生說:橋梁承重都用“噸”進行表示,大貨車載重量也是用“噸”來表示的。也有的學生說:稱量大象、大鯨魚、大牛時都用“噸”作單位。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的評價,并順利進入教學環節中。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信息,讓學生對自己調查的內容進行印證,使他們對“噸”有更深的認識。教師課前發動學生展開社會調查,讓學生先期進行學習認知,然后給學生創造獨立學習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漸建立數學概念,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極為豐富,教師讓學生對生活數學進行廣泛接觸,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契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優化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數學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莉.淺談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2).
[2]王亞峰.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J].甘肅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