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國
摘 要:核心素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部門近些年大力倡導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教師要制定適用于學生成長、適應社會的教學模式,分解固定的教學大綱,結合初中生的個性化特征設計教學活動,調動他們的體育興趣。文章分析體育的意義,指出國內的體育問題,指出體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趣味性課堂導入,針對性示范教學。
關鍵詞:體育教學;核心素養;身心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1;G633.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5-0028-01
從某些角度來說,體育實際上就是生活教育,體育學習就是培養學生的身心素質和道德修養。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和發揮體育課程中的本質含義與作用,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主動學習體育知識的欲望。只有當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心狀態維持在了穩定的平衡點,學生在迎接社會、面向未來的時候才能夠做到從容不迫,進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體育活動有著培養學生情感、強身健體、放松身心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軟文化教育同樣也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體育必須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改變過去混亂、散漫的狀態,設計與學生身心特征契合的教學模式,培養有素質、有修養的全能型學生。
1.使學生全面成長
利用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體育知識、體育習慣、體育態度與體育興趣,能夠讓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道德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校園體育是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學校應當將學生的意志品質、思想道德作為對象和目標,培養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質。
2.推進社會進步
體育活動能夠使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接受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校園體育是由校外體育與校內體育兩部分構成的,其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因此,體育素質教育應將重心放在更人性化、更科學的教學模式設計上。利用體育能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其對社會優質人才的補充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忽視人的作用
當前,一些學校把體育的目標定為培養體育專業人才,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教師個體的需求,并圍繞這二者設計體育活動。這種呆板、脫離現實的教育目標忽視了人的作用,體現不出“以人為本”的原則,使得體育并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
2.價值取向存在偏差
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行為之一,體育與人類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體育能讓人類更加熱愛生活與生命,享受體育過程中放松身心、強身健體的樂趣。但是當前,一些教師在價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將“分數”作為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體育興趣,無法發揮體育鍛煉學生身心的作用。
1.趣味性課堂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必須應用趣味性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教師要充分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把握好體育知識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每一項要講述的內容和細節,使體育變得更富有感染力。例如,教師可以將體育活動中最基本的幾個動作如踢、走、抬等整合為短句,幫助學生記憶與理解。此外,在訓練動作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增加一些小提示用于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動作。
2.針對性示范教學
針對性示范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模式,其通過教師的示范性動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在實現師生密切交流的基礎上突出實踐教學的意義。學生在學習新動作的時候往往需要經歷下述流程:觀察、模仿、練習、運用。體育教師必須做好細致化處理,認真講解每一個細節和步驟,并通過這一流程使學生明白認真、負責的教育意義。當然有一些體育技術對學生來說是相對較難的,比如足球的一些傳球、運球和假動作對學生來說難度很高。此時教師可以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完成知識學習。學生在組內互相合作、互相講解、互相配合,不僅掌握了體育技能和體育知識,而且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形成了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這有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集體、適應社會。
總之,學生是體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是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學校必須重視體育在師生中的地位和價值,突出體育的作用。體育教師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自身條件,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不斷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能力;提高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叢晨,何勁鵬.淺談體育核心素養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的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
[2]白雪.讓“核心素養”成為體育課改的方向[J].內蒙古教育,2017(18).
[3]潘勤,紀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體育教學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5).
[4]陸秀云.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J].體育師友,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