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審美素養、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塑造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學科。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無論是對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多的是依賴示范與灌輸,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啟發與培養。基于此,本文將從創造教學的實踐意義入手,結合小學音樂教學指導對創造教學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音樂 教學實踐 創造教學 策略
創造教學簡單來講就是在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開發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教學理念。音樂是一門充滿創造性的藝術,無論是在演奏者表達情感的過程中,還是在聽眾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創造性都貫穿其中。小學生正處于創造力、想象力發展的啟蒙階段,一方面在音樂中能夠形成天馬行空的想象;另一方面對于想象、創造的捕捉又缺乏理性思考。基于此,教師應立足學生的主體特點,為學生營造啟發性、探索性空間,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發展創造能力。具體來講,在小學音樂實踐中創造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構建。
一、構建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情境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重要條件,與單一的教學因素不同,情境教學能夠將不同的教學元素相融合,形成一個生動、逼真,具有廣闊探索空間的氛圍,吸引學生融入其中,并刺激其展開想象,參與創造。在小學音樂創造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探索創造元素,拓寬音樂的理解與想象。例如在“豐富多彩的動畫人物”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經典的動畫片段,讓學生在熟悉的動畫情境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動畫人物,并在經典配樂中,對動畫人物進行創造,然后鼓勵學生融入到動畫情節中來,結合自己的想象與體驗對故事情節進行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情境中實現了情感遷移,激發了學生的音樂興趣,并利用熟悉的音樂氛圍引導其想象力的發展。
二、引入聲勢律動,活躍學生的創造思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逐漸受到教師的接受與認可,而聲勢律動作為奧爾夫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聲勢律動從本質上看是利用人對音樂的天然感知,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節奏的一種方式。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抽象的樂理知識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而將聲勢律動融入其中,能夠將音色、節奏、旋律等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呈現出來,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參與。例如在“小雨沙沙沙”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課前引導時,可以利用拍腿的動作,指導學生打出兩組有強弱變化的節奏,并啟發學生根據動作幅度以及產生的聲音,對比兩組節奏,進而體會節奏力度的變化,并嘗試打出有強弱對比的節奏;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創造開放、寬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用聲勢動作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節奏的體會,并在律動的變化中探索、理解音樂情感內涵。
三、滲透個性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表達
千篇一律的教學安排很難激發學生的創造與想象,只有個性化的教學指導才能夠啟發學生的創新表達。在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中,教師對課堂的設計過于主觀,一味根據課程目標對學生做出統一安排,忽視了學生在音樂中的個性展現,影響了對音樂的體會、理解與想象。基于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在知識儲備、興趣偏好、音樂理解、欣賞角度、創新表達等方面的差異性,并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音樂理解實現自主表達。例如在“小小的船”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音樂、動畫等營造了安靜、寧謐的氛圍,吸引學生在音樂中想象月亮上的世界,以及自己在月亮船上看到的景象,進而在交流、表達中實現個性發展。
四、豐富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
實踐活動是學生探索音樂的重要途徑。在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習的安排主要局限在歌曲教唱層面,忽視了學生在實踐中與音樂的互動、與教師的問答、與學生的交流,從而影響了對音樂藝術的體驗、欣賞與理解。基于此,在小學音樂創造教學中,教師應打破教唱教學的局限,為學生設計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自探索中感知音樂的魅力。例如為了讓學生體驗大自然中的音樂,教師以“到郊外去”為主題,組織學生郊游,讓學生仔細聽辨各種小動物、各種鳥叫聲等,并通過分組合作進行音樂編創,以展現大自然的音樂之美。
五、結語
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創造教學的滲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的音樂理解與欣賞,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引導學生實現對音樂的自主表達。基于此,教師應立足學生主體,通過情境構建、聲勢教學、層次化引導、實踐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音樂創新中來,在知識學習與情感熏陶中實現逐漸發展音樂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小慶.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6).
[2]張敏.小學音樂教學中創造教學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
(作者簡介:王紅梅,女,本科,江蘇省沭陽縣第二實驗小學,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