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燕
【摘要】文章闡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并學會解決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研究性學習;探索;實踐
一、目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學生由于家庭或成長環境的不同,在計算機方面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對計算機的了解及對信息技術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另一方面,學生對電腦游戲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而一旦開展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便像泄了氣的氣球,提不起勁來。在這兩方面極大反差的影響下,信息技術課程若是沒有吸引人的地方,勢必會造成好的學生不屑聽、差的學生聽不懂的局面。因此,改革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勢在必行。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還停留在“掌握信息技術技能”這一層面上,只注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很少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信息技術,達到全面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使得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的實用價值。所以,學生在學了信息技術知識以后很快就把所學知識忘掉了,甚至有些學生是靠死記硬背的方式通過考試的。大家都知道,死記硬背對于學習一門技術性的學科,尤其是工具性的學科是大忌,只有在學習和生活中多應用,才能領會技術的要領,才會做到靈活應用。
信息技術課程被分為不同的模塊,如小學階段的“操作系統簡單操作”“用計算機畫畫”“用計算機作文”等,將不同的信息技術知識點劃分為不同的章節,然后教師按照既定的順序進行講解。這樣使得信息技術課程被人為地分割,各部分知識聯系少,學生在簡單的環境下可以運用知識,但在復雜、綜合的信息環境下就不能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只能“紙上談兵”。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學習,主動獲取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意識。同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又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并且在完成研究性課題過程中,必然會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使其從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合作的手段。
(二)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當前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的問題,不知道學了這門學科的知識后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什么幫助。聯結學習方式的整合,通過改革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應用的環境,使學生有機會把所學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應用于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解決自己身邊的事,徹底改變了原先信息技術課只學不用的狀況。
(三)提高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的質量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將問題的研究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學習和技術應用融為一體,讓學生帶著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任務與問題去學習信息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興趣。
(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孩子來說,如果直接跟他們說“Word”“PowerPoint”,學生肯定很難接受;但如果將其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中,直接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給學生操作文檔的編輯方法,那么學生操作就會越來越熟練。
(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模式的主體是教師,教學時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而信息技術課程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教學模式,從問題的提出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凸顯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和咨詢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和實施
下面以筆者在六年級的信息技術課“演示文稿的綜合運用”一課中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小學生早餐現狀調查”為例,談談信息技術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和實施。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習者特征,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發現并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一旦有了問題意識,就會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興趣,同時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因而有一種想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新知識往往是從其他學科知識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的,這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對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并產生一種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愿望。例如,“小學生早餐現狀調查”這一課題的研究就是從一段錄像開始,錄像中呈現的是每天早晨學校周圍的小吃店、早點攤上擠滿了吃早餐的學生,由此引出研究的課題:現在小學生的早餐是否達到營養標準?
(二)明確目標,分工合作
明確目標,就是使學生明確自己將要在一個什么樣的主題范圍內、什么樣的框架下進行學習研究。對學生進行小組分工,要注意小組內部對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搭配。明確目標后,應著手構思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可對問題進行一定的解釋說明,也可將一些大型主題分解成幾個小的主題進行專項研究。例如,“小學生早餐現狀調查”一課中圍繞小學生的早餐問題進行研究,將這一問題細化為幾個小問題:(1)小學生的早餐現狀調查表:每天吃早餐的人數?在哪吃早餐?吃什么早餐?是否達到營養標準?(2)在外吃早餐有哪些害處?(3)不吃早餐行嗎?為什么?(4)如何改正不良的吃早餐習慣?(4)怎樣搭配營養早餐?
(三)研究探索,完成作品
第一步,獲取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搜索獲取相關的信息。遇到困難阻滯時,學生通過自我研究、協作探討、經驗交流,結合教師的輔導,完成對問題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小學生早餐現狀調查”一課中,運用到了五年級所學的“上網搜索”這一知識,許多學生能夠熟練地通過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找到早餐問題的相關信息,對早餐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步,篩選信息。在獲取信息后,要培養學生嘗試使用合適的方法對得到的各種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處理,使學生對知識形成一定的認識。例如,在“小學生早餐現狀調查”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內交流對查尋的早餐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選擇有用的信息,保留合適的網站,然后再交流感興趣的內容,相互進行學習探討。在這個階段,可以通過使用瀏覽、分析、討論、交流等方法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完成作品。每個學生根據得到的不同信息形成初步的學習體會或研究成果,并用文字、圖片制作成幻燈片表達出來。例如,在“小學生早餐現狀調查”教學中,引導學生緊緊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形成作品:(1)小學生的早餐現狀調查表。(2)在外吃早餐有哪些害處?(3)不吃早餐行嗎?為什么?(4)如何改正不良的吃早餐習慣?(4)怎樣搭配營養早餐?(5)將自己在這個活動中的體會收獲展示出來。在作品完成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利用所搜集到的資料,聯系生活實際將問題表達清楚,作品要求圖文結合,簡潔清晰。
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觀點。此時的觀點可能不夠完善,甚至有些偏頗,但學生將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修正自己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提高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這也是現代信息技術課中最重要的內容。
(四)成果發布,交流展示
通過分組討論、班級交流、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展示等形式對學生完成的作品進行展示。此階段,教師身為組織者、引導者,引導學生對同學的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并組織學生在討論中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糾正錯誤的認識,并完善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我把部分優秀的學生作品發到學校主頁中的“學生天地”欄目中,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在展示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
(五)總結評價,鼓勵創新
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當盡量給予鼓勵、表揚,對成果的評價關鍵在于過程而不是結果。內容并不重要,關鍵在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其最終目的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孫瑩,李寶敏,王吉慶.對信息技術與研究型課程整合的探討[J].中小學電教,2002(07).
[2]張久娟.如何把握主題式探究活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