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需求更多的經濟人才,應用型本科教育成為各高校普遍的辦學定位。然而,目前相當數量的本科院校開設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并未達到培養高質量應用型經濟人才的預期目標。通過剖析微觀經濟學的課程特點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用型本科院校關于微觀經濟學教學的改革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創新教學手段,改進考核方式,建設實踐型教學團隊。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應用型本科教育成為各高校普遍的辦學定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具備較強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專門人才,畢業后能較好地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微觀經濟學作為研究經濟社會資源配置的一門科學,對于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各高校將《微觀經濟學》設置為經管類本科學生的必修課、專業基礎課程。然而,相當數量的本科院校開設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并未達到培養高質量應用型經濟人才的預期目標。因此,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探討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二、微觀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一)理論體系龐大,知識內容抽象
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完整龐大,基本概念非常多,前后知識點關聯性強。與此同時,微觀經濟學的絕大多數理論知識是建立在嚴苛的假設基礎上,涉及眾多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大都通過函數公式、幾何圖形等方法表示出來,形式較抽象。
(二)圖形復雜易混淆,數理知識要求高
微觀經濟學中理論的推導大都可以使用圖形形象再現,因此教材的各章節使用大量篇幅進行圖形分析。雖然圖形可以直觀闡述經濟變量間的復雜關系,但前提是掌握各種經濟變量與圖形的復雜對應關系。例如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圖,需要對這兩個概念的經濟內涵吃透,才能理解為什么補償預算線能將總效應分解成維持效用不變但能體現出商品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以及由于實際收入改變而表現為效用改變的收入效應兩個部分。
隨著學習的深入,對于圖形分析的要求更高。生產者行為理論中的各種產量曲線的相互關系、各種成本曲線的相互關系,市場理論中各種類型市場的最優生產規模的選擇,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中的各類帕累托最優,這些核心知識點都要利用復雜的圖形分析,圖形之間又存在關聯性,同時夾雜著大量邊際分析法、最優化方法、均衡分析法,這對學生的數理知識提出較高要求。
(三)理論脫離實際,忽略實踐能力
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兼備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學科。然而就目前本科教材來看,闡述龐大的理論體系已經占用了基本上全部的篇幅,案例分析少之又少,同時由于課時不足也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補充案例的可能。另外,微觀經濟學所涉及的諸多分析都是在嚴苛的假設之下,雖然理論上將主要經濟變量的關系簡化抽象分析是符合邏輯的,但結合實際復雜多變的情況,往往缺乏實操性。這些都會使學生認為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性太強,缺乏實際指導性。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知識碎片化,不利于構建整體理論框架
一方面,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含大量概念、定理、公式、圖形,重難知識點多,而高校對于微觀經濟學一般只安排48課時,面對龐大的理論體系及瑣碎的知識點,教師不是講不完就是講不透,學生掌握難度大。另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前后知識關聯性強,但課程間隔時間長,學生容易出現知識點的遺忘、混淆、碎片化,對于學習基本理論知識都力不從心的學生而言,更談不上從經濟學的整體邏輯體系中培養出經濟學直覺和經濟學思維方式。
(二)教學方式陳舊,不利于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目前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的講授法。一是由于教材理論性強,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對定理理解、公式推導、圖形分析進行講解,二是受限于課時,完成授課任務已經非常緊張了,難以安排時間供學生提問、討論。這種滿堂灌教學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容易導致學生厭煩情緒,忽視了學生自主分析經濟問題能力的鍛煉,也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三)考核形式單調,不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微觀經濟學在本科階段一般采取閉卷考試,雖然不同高校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重設置不同,但大都期末占比更大。而期末試卷普遍側重識記,考察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題目十分有限,導致學生片面追求書本知識的簡單記憶。微觀經濟學的考試不合格率普遍較高,有的高校提高平時成績比重,就應該更用心設計平時成績。目前多數高校微觀經濟學的平時成績中,只涉及一些形式化的考核內容,如出勤、按時交作業、隨堂小測驗等,學生很輕易就能完成。比如課程比例設置為四六開,那么如果平時成績拿到40分滿分的話,期末卷面只要34分就能及格,這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連期末考試都可以通過捷徑輕松過關,難以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四)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師資力量亟待提高
大部分高校的微觀經濟學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入職的,難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欠缺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談不上科學地指導學生的實踐,因此難以勝任培養應用型經濟人才的工作。即使目前部分高校開始重視雙師型人才,然而卻只限于對雙師型人才的身份確認,止步于對雙師型人才的培養。并且在很多高校只要持有教師證以外的其它專業相關資格證即可被認定為雙師,但這些資格證大多仍是作為書本理論的考核合格證。
四、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創新教學手段
微觀經濟學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應是建立一個扎實的理論結構。然而由于課時緊張,教師難以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系統地將知識體系的內在關聯性進行梳理,學生難以構建整體的理論結構框架。因此,可借助網絡平臺,打破課上課下的界限,使用網絡課堂在線互動,實現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延伸。
目前已有部分本科高校著手或完成微觀經濟學的在線課程建設。在線課程一般包含課程提綱、教學資源、試題庫,但建設中往往忽視了學生互動的效果,無法真正激勵學生在課下主動學習。基于此,強調學生互動環節是激活在線課程的重點。教師可以將緊貼實際的教學案例、經濟熱點以教輔資料或章節習題等形式上傳至教學資源,并在學生互動中設置任務點,以闖關或積分形式一步步完成站點任務,與平時成績掛鉤,督促學生在課下主動學習。
(二)改進考核方式
現有的期末考試內容主要是知識點記憶及簡單的計算,不僅容易通過考前突擊復習應付,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建議通過以下三方面改進考核方式:
第一,在試卷設計上增加案例分析類題型。命題人應結合當前經濟熱點設計案例,讓學生開放地應用經濟學工具分析,不要出現標準答案局限閱卷人的思維,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分。第二,在卷面成績達到分數線后才能加平時成績。針對部分高校平時成績設置比例較高的情況,為避免學生對期末考試不重視,建議對期末卷面成績設置分數線,如55、60分等,上線了才能按權重加平時成績。第三,在平時成績中增加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項目。建議在平時成績中加入課程論文、熱點評論等內容,也可將在線課程中的學生互動算作平時成績,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建設實踐型教學團隊
教師自身的知識層次、教學水平、實踐經驗,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培養效果。針對于目前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實際情況,建議創建實踐型教學團隊。一方面學校應在有條件的基礎上投入必要的經費,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分層次的教師培訓發展規劃,邀請企業家進入高校講課或講座,也可選送教師外出學習;一方面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增強與社會的聯系,組建實踐型教學團隊,聘請企業家加入團隊,團隊成員實行傳幫帶活動。
參考文獻:
[1]穆紅莉.應用型高校管理類專業《西方經濟學》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論壇,2007(05):84-86+131.
[2]湯向俊.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改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22):57-58.
[3]王曉燕.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37(02):58-60.
[4]汪小紅.民辦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32(04):108-112.
[5]胡良益,辛政華.應用型本科高校經管專業西方經濟學教改淺議[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5):93-94.
作者簡介:
楊 ?超(1989-), 河南鄭州, 碩士研究生,助教 ,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