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琦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廣大中學教師努力奮斗的目標。但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高考升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農村普通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仍然不高。文章論述了針對學科實際,采取“少教多學”策略,切實提高了農村普通高中課堂教育教學效率。
【關鍵詞】“少教多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高中地理
目前,農村普通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為此,筆者針對本校地理教學實際,采取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少教多學”策略,切實提高普通農村高中地理課堂教育教學的效率。
一、學校地理學科現狀
從教師角度看,一是師資不足。我校有72個班級5126名學生,僅有15名地理教師。二是青年教師比例大。隨著學校不斷擴大招生和老教師陸續退休,剛從大學畢業而入崗的年輕教師所占比例較大。三是由于上課班級多,課時負擔重,不少教師對教材的鉆研不夠深入。尤其是一些年輕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結合書本講解教材上的一些內容,對于理解教材有幫助的其他地理知識很少涉及,也沒有認真鉆研教材,沒有弄清教材內容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很難使學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識,更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從學生角度看,由于受升學考試影響,初中地理基礎知識較扎實的學生所占比例本就不高;升入高中后,多數學生往往重視理科而忽視文科,自然而然從根本上影響了整個高中階段地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學科教育教學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是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斷趨向高度發達。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特別是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無休止地索取,產生了與地理關系密切的各種問題,比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增強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步改掉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陋習。因此,中學地理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高中地理更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
(一)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理論將會趨向系統化、科學化、時代化
據有關資料,在其他國家,地理教育教學理論經歷了“環境決定論-二元論-或然論-人地關系和諧論”的發展過程。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進一步充實了人地關系和諧論的地理教育教學思想。這種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教育理論將會成為未來各國地理教育發展的基本理論。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的目的將會趨向全面化、綜合化
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人地協調發展的一些地理基本知識內容,了解人類生存環境,而且能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三)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將會不斷更新
現代地理學的許多新知識、新成果能夠與時俱進地體現到地理教學內容之中,特別是環境、資源、人口、城市化這些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問題將會成為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高中地理知識內容的人文化比重也會不斷增加。此外,高中地理的教學將會不斷注重地理知識的實踐性,突出高中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三、運用“少教多學”策略,提高農村普通高中地理課堂教育教學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任務不能減少,而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時間又不能增加。面對這個矛盾,怎么辦?采用“少教多學”的教育教學方法。
“少教多學”,從字面上可理解為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少教”是指教師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但不是讓教師投入得更少,更不是棄學生于不顧;“多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
(一)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切實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益,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教學要轉變重心,教育教學的措施就是要圍繞學生組織。”從《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角度來說,教育教學重心的轉變就是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主體轉變為主導,而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不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不重新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將過去的掌握結論式的學習變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獨特的理解,從而掌握獨特的知識,那么即使教師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采取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必然收效甚微。
為此,筆者和學校部分教師,參與了玉林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普通高中地理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的研究”和“高中地理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研究。在研究實踐活動中,通過探討高中地理教學“少教多學”探究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高中地理“少教多學”探究模式如何實踐更有效,設計高中地理各種課型的課件,組織相關課堂教學研究課,總結、交流實踐心得體會等,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地理“少教多學”教學模式,構建出優化高中地理“少教多學”課堂創設的探究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
如筆者在教學“造成地震的原因有哪些?”的內容時,首先要求學生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概括地震、海嘯形成的原因,接著結合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8年臺灣花蓮地震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就“地震與地殼運動有哪些關系”“日本神戶大地震是什么類型的地震”兩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這種創設任務式的課堂教學,既結合學生的認知感悟,為學生設計可供選擇的思考探究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主動學習;又緊密結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來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主動對話的形式來強化認知,發揮群體合作作用,在自我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認知感悟。
實踐證明,這種創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方法,既體現了教師“少教”,又體現了學生“多學”,能在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能力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
(二)教師善于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些學生覺得地理與自己的生活沒有很多聯系而不喜歡學習,甚至出現厭煩地理學科等現象。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先擺出學生洗碗、洗衣服等浪費水的問題,再結合我國北方和非洲等地經常缺水的事實,進行人教版“3.3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這節內容的學習。教師利用教材,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及其分布,指出我們日常生活如何才能合理利用水資源服務社會生產等;又通過舉辦“世界水日”主題手抄報評比展示活動,促使學生在掌握教師教授的學習方法后去收集相關素材……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再如筆者在“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教學前,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的形式,到學校附近的博白鎮計生服務站了解該鎮人口增長的狀況,到縣城的汽車總站、加油站大轉盤等交通路口觀察早上七點半上班前后60分鐘的車流量和人流量,到博白鎮第一小學了解目前一個班級學生的人數等。學生掌握了相關數據,就容易理解教材中的“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內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更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
總之,只要教師堅持運用“少教多學”的方法來組織地理課堂教學,善于運用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方式,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精神,把地理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那么學生的地理素養就會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四、教育教學初見成效
(一)從根本上轉變了教育教學理念,有利于實現三個教學重心的轉變
即課堂教育教學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變到“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內外自學相結合”的軌道上來,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智能、提高素質并重”的軌道上來。
(二)提高了教師綜合素養
“少教多學”教學方式法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促進教師向專家型和學者型教師轉化,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三)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少教多學”教學方式法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收到了明顯的教育教學效果。如18(15)班,2017年秋季期中考試平均分是81.6分;段考后,開展“少教多學”課題研究,采用“少教多學”方法,2017年秋季期末參加全縣統考,平均分達到了91.8分,進步非常明顯。學生看到自己成績提高了,學習自信心也就增強了,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中去,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
【參考文獻】
[1]李靜.以少教多學為模式,提高地理教學實效性[J].地理教育,2015(A02):142.
[2]侯文海,蒲仲鈺.努力踐行“少教多學”,優化高中地理課堂[J].中學課程資源,2016(10):44.
[3]席望.運用地理教具,提升教學效率席望[J].新課程導學,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