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何志紅 潘娟
【摘要】我國的居住條件將從“保障型”向“改善型”住房轉變;規劃主體也將向多種主體轉變。在社會轉型期的歷史背景下,為適應新時期大眾對人居環境的新要求,《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必須緊跟時代脈絡,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以培養出能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城鄉規劃設計人才。
【關鍵詞】建筑行業轉型 ?居住區規劃設計 ?課程改革
【基金項目】2016年新鷗鵬教育教學特色建設專項計劃重點項目“‘校企一體化特色建設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16002)。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37-02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指出,如今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提出了劃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報告還對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
政策的指向表明,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居住條件將從“保障型”向“改善型”住房轉變;規劃主體由城市居住區規劃為主向包括鄉村集中居住區在內的多種主體轉變。
在社會轉型期的歷史背景下,為適應新時期大眾對人居環境的新要求,《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必須緊跟時代脈絡,進行課程改革以培養出能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城鄉規劃設計人才。
一、建筑行業轉型對專業建設新要求
(一)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
大勢所趨的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必將對建筑設計及城鄉規劃行業崗位有新的定位、技能有新要求,人才培養規格也將產生新的變化。在新形勢下的建筑設計及城鄉規劃人才培養中,加強裝配式建筑設計技術、建筑模型信息(BIM)技術、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技術等相關新技能,讓培養的人才能快速適應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后的新崗位。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為了使培養的人才能適應崗位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必須融入生產一線的項目,教師隊伍必須參與行業鍛煉或者來直企業,這樣培養的人才才能適應產業的變革,縮短學生學習與就業的適應周期,快速融入行業。為此,專業團隊創新性構建了“三進三出,同源異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新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保障[1]。
(三)課程體系及內容改革
為能培養出會BIM,懂裝配式建筑設計,為新型農村戰略規劃服務的新型人才,建筑設計和城鄉規劃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配置上,將加強《BIM技術》、《裝配式建筑設計》、《裝配式建筑設計與構造》等基礎知識普及和專業能力的深化。傳統的《居住區規劃規劃》、《居住建筑設計》的課程內容需增加美麗鄉村規劃及鄉村集中住宅設計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域,豐富專業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改革后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有理論基礎,能適應新時期工作崗位對專業人才技能的需要。
二、《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改革
(一)教學內容
《居住區規劃設計》屬于多個人居環境學科融合的課程,要求培養對象同時具備綜合思維、理性分析、協同創新、溝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這要求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不能主觀單一。尤其是在實踐教學階段,高切實根據現階段市場所需,多構建設計項目。但是建議任務書的內容和各項指標不要預設太多,避免學生缺乏主動性、沒有創造力,不能適應社會現實要求。
在教學內容上,在保留傳統教學內容精華的前提下,把握社會轉型所需要的棚戶區居住區規劃改造、鄉村居民集中安置區及區域他色規劃等等新元素,應及時更新內容。同時課程內容還要關注現階段我國主流家庭人口組成、居住模式、老齡化、小型家庭辦公模式及生態住區的新變化和新要求。這樣保證學生學以致用,教師的教學內容也詳實、準確,與社會現實生活貼近。在教學內容上,意識還可以適當超前。內容設計上把握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對人居環境的新要求,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力。
(二)課程體系
居住區規劃設計屬于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別強的課程,在課程體系安排上一定要站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高度,理清楚培養目標,配套完善的課程體系。前導課和后續課要搭配合理,讓學生能學懂、能表達,并能學以致用,延續到后續專業課中。前導課程要建立起基本的規劃設計專業素養,城市規劃原理、建筑制圖識圖、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筑設計初步等課程必不可少。后續課程中的公共建筑設計、住宅設計、景觀規劃等課程教學中,一定要將居住區規劃的基本知識貫通其中,將規劃中系統要求與課程融合。通過持續地鍛煉,讓學生將各個子系統的知識總結梳理,在初步規劃設計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2]。
(三)教學形式
居住區規劃關系到受眾的環境,這就要求規劃師在設計時深入理解人居的內涵[3]。同時要求設計者關注發展需求,掌握市場動態,做到“以人為本”。為了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深入理解和把握設計任務的重點、難點問題,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方式上,應該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綜合教學。
為了縮短理論知識學習的周期,避免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可以調研身邊不同層次的居住區實際案例,分析討論。將傳統的日照分析、容積率及容積率獎勵、空間形態布局、住宅樣式與風格等[4]較為抽象的概念通過實際案例快速融通,讓學習更加直接明了。
同時為了能讓居住區的開發與規劃能更好地適應市場、服務大眾,在規劃設計前必須通過調研、深度訪談了解地塊環境、周圍配套、居民收入及消費傾向、價值取向及風土人情等實際情況。讓學生學習成果更加實用,更能貼近生活,也能讓學生能更深層次地掌握居住區項目規劃的內涵。
(四)考核形式
所有的課程都必須進行考核,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肯定。《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由于其綜合性和現實性較強,這要求在考核時的形式上要區別于傳統課程。
學生在完成這門課程的學習后,應當具備能力應包括:搜集地塊現狀、居民實際需求調查的能力,分析、解決規劃專業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及圖文表達、匯報能力等等。因而,在本課程的考試時,考核團隊建議由教學團隊老師和規劃設計院的規劃師組成,一起參加學生的設計成果匯報及文本的綜合評定。在專業考核成績構成上,應包含現場調研成績、問題分析解決成績、規劃設計成績、圖文表達成績及匯報成績等五部分構成。加上平時作業和初心成績,構成本門課程的學期總成績。
三、結語
建筑行業轉型時期對居住區規劃設計提出了更多的形式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規劃整體區域意識、與周邊環境互動關系的同時,也要求學生把控設計尺度,保證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緊跟時代步伐,更好地適應社會新要求。
參考文獻:
[1]李益,李秋娜.關于建筑設計專業轉型升級的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10):1-2
[2]李文實.居住區規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9(3):120-123
[3]張春英,孫昌盛.基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居住區規劃原理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3):82-85
[4]吳峻,王操.適應現代化居住模式的居住區規劃設計——居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課程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2010(5):48-50
作者簡介:
李益(1981-),男,四川閬中人,副教授,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建筑城規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城鄉規劃及景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