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國7億多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當前中國還有3000多萬的貧困人口,為了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在精準扶貧上下實功,公益創業作為一種新的創業就業模式,有效在建設美麗鄉村、扶貧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在當前“互聯網+”大環境下,新媒體行業發展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已經成為大學生創業的主要選擇方向,通過探討研究新媒體在公益創業中的應用,為后續公益項目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與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公益;大學生創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為了在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我們必須對現有的3000萬貧困人口盡快擺脫貧困,找到致富的途徑。當前國家大力支持社會各界開展公益助力,精準扶貧,結合總書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2]”的重要指示,將貧困地區優勢資源發掘并推廣開來,為貧困地區與外界架構橋梁,實現良性可持續的脫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需以實現祖國繁榮、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作為人生奮斗目標,努力挖掘自身價值。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項目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方式。當前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是值得探究的課題并值得推廣。
一、新媒體主要特點
新媒體是近些年來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熱點詞匯,對于新媒體的定義,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目前最新的詮釋為: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的特征[3]。是科技與文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產物。當代大學生普遍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對新媒體的理解、使用及實踐有較好的先天基礎。如何借助新媒體手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更好的應用到創新創業中去,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切實思考的問題。
二、公益扶貧的現狀
我國扶貧成就及規模舉世矚目,大量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形態及模式發生轉變,當前我國脫貧工作進入攻堅克難時期,扶貧模式及體系將成為影響脫貧工作的關鍵因素。我國扶貧政策大體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體制改革推動式扶貧;第二階段是大規模開放式扶貧;第三階段是重點攻堅式扶貧;第四階段是參與式扶貧開發。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扶貧政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上述扶貧方式均是由政府主導的傳統扶貧模式,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天翻地覆的發展,傳統的扶貧模式的局限性突顯出來,其不足主要有如下幾點:資金消耗大、群眾主動意識差、重視硬件而忽視軟件建設、忽視區域整體發展對脫貧的作用。具有內生性、可持續性和激發群眾主動性的扶貧機制是當前階段需要的扶貧新方向。
此處的公益扶貧指的是公益創業扶貧,而非簡單的公益慈善活動,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常見的公益慈善活動只是將社會資源通過公益的形式輸送到貧困地區,對貧困地區的硬件進行升級,不具有持續性;而公益創業扶貧則是通過公益創業在貧困地區建立具有內生性、可持續性,具有激發群眾主動性的公益行為。公益創業理念源于西方,也被譯為“社會創業”,“社會創新”等。我國在公益創業扶貧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嘗試采用這種新穎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甘肅定西地區建設45萬畝大果沙棘生態經濟林,結合地區特點,發展沙產業。該地區以科技扶貧可持續發展為指導,采用公益扶貧與生態保護結合,非政府組織牽頭,政府管理部門配合,貧苦地區群眾參與,農林科技公司實施的方式,建立了四位一體的扶貧脫貧模式,為開展公益創業扶貧提供了思路和指導方向[4]。2018年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野生黑枸杞全產業鏈綜合扶貧項目”獲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在母校的幫助下,該創業團隊完成了黑枸杞全產業鏈貫通,培育了兩個人工種植品種,探索出以就業直接扶貧、基地共建扶貧、生態聯動扶貧為主要內容的三級扶貧模式,建設產業扶貧車間12600平方米,提供就業崗位83個;帶動416戶農戶年增收3倍以上;壓沙3000余畝,種植38.4萬株梭梭樹,未來可減少碳排放約687噸,帶動和保護肉蓯蓉、鎖陽、紅棗等7個涉農產業的蓬勃發展[5],帶動該地區持續脫貧。
三、新媒體與公益創業的結合
新媒體時代帶動了新媒體經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平臺和通道,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成功率。大數據環境下的新媒體可有效解決信息傳遞不暢、消費人群模糊以及大學生創業初期經費不足等問題,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形勢下,是值得在廣大大學生群體中鼓勵推廣的。現就大學生創業與公益扶貧的結合應用進行簡單分析。
(一)信息對稱
很多貧困地區自然資源或者農林牧漁豐富,卻因為信息閉塞或者交通不暢,無法將產品輸送到外界,形成品牌推廣。當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優質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巨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內信息的共享性和即時性為這類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之前的傳統媒體,諸如電視、報紙等媒介的傳播區域及失效性較差,導致信息閉塞。大數據時代,信息就是商機,在信息相對對稱的情況下,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競爭力將大幅提升。大學生在新媒體的運用上具有先天的優勢,善于發現新鮮事物并進行推廣,尤其是目前自媒體平臺的日漸普及,提供了十分便利快速的渠道,比如大學生可以發掘自己家鄉的優質自然資源或者農產品,通過新媒體的形式予以傳播和推廣,架構更好的信息通道。
(二)大數據下的精準扶貧
信息量強大、種類豐富、定位準確是大數據最為強大的功能。這種環境下媒體運營商掌握著每位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消費水平,這些信息有助于定點推廣相關產品,實現定點投放,節省成本且效果較好。可以嘗試大學生組織牽頭、政府管理部門協助、貧困地區群眾參與、新媒體運營商實施的四位一體合作模式,將貧困地區每位群眾的產品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登記編號追蹤,結合現有掌握的消費者消費喜好數據,進行定點推送,構架便捷快速的下游渠道。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工具分析貧困地區的貧困模式,建立扶貧檔案,便于追蹤扶貧脫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