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蘭 曹曉靜
摘 要: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新工科建設,本文針對財經院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以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為目標,探索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新工科;財經院校;人才培養
一、新工科時代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一帶一路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2018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來自全國高校的共612個項目入選為首批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這意味著高校新工科建設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面對新工科時代的新形勢、新理念、新特征和新挑戰,唯有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來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教育部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中明確表示:工科優勢高校、綜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要以各自的特點開展新工科研究。財經類特色的地方院校人文社科專業較多,適合探索工科與人文社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就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是人才培養中的共性問題,探索改革思路。
二、目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目標過泛,在遵循教育部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規范》提出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沒有去探索屬于自己的特色,或是培養過程、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相符等。
2.人才培養方案沒有結合當地產業市場需求。固守傳統工科教育,沒有因地制宜地將課程體系與所屬地產業、所屬地市場需求融合在一起。
3.沒有結合所在院校的辦學特色與辦學優勢。軟件工程專業在學校作為獨立的專業,與學校的優勢專業之間極少溝通、交流和探討,如有的財經類專業自己開設python和Java等開發類課程,并不與軟件工程專業進行協作和資源共享。
4.與企業的合作停留在表面。軟件工程專業側重于培養從事軟件開發相關工作的軟件工程師,強調動手能力,是很多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非常適合與企業合作。學校為了培養更加接地氣的人才主動向企業靠攏,而大部分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實現其短期的商業價值,希望能尋到馬上可用的優秀人才,從而獲取經濟利益。因學校和企業各自的目標不同,所以很多實踐基地和聯合實驗室得不到好的反饋。
5.課程安排和設置以教師為中心,因人設課。很多中老年教師受傳統思維模式和固有教學理念的影響,順應時代更新知識的速度較慢,高校人員流動性小,課程負責人的更新速度較慢,一些課程的教學內容還比較陳舊,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和探索
1.人才培養目標從學科為導向轉向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為地方財經高校除了關注國家戰略外,特別要關注地方發展戰略,將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契合。
2.促進工財交叉結合,結合學校特色專業發展方向。新工科人才培養不僅要融入理科元素,也要融入人文社會科學元素,財經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為主,軟件工程專業要重點關注經濟、管理中的計算機類問題,如開設信息系統審計、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工文結合的方向,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和交叉學科思維的人才,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鼓勵學生學習相關專業在線開放課程,鼓勵學生有游學的機會,去國內外同類優秀高校游學,如廣東有優秀高校比較集中的大學城,可實時給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推送各大高校組織的講座、研討會和學術會議信息,對參加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 。
3.以賽促學,引入企業實際項目實踐。實現每位本科生在四年培養期內至少參與一項創新創業賽事活動,50%以上的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寒暑假引進企業的免費培訓,請企業帶來應用場景、應用需求和數據讓學生動手實踐。
4.推進教師角色轉變。搭配好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隊伍,老中青教師各有優勢,老中教師理論基礎知識比較扎實,課堂節奏控制能力較好,而青年教師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比較快,可結合相互的優勢,如一門課程兩三位老師同時負責講授,理論基礎知識由有經驗的老中教師講授,實驗實踐操作課程由青年教師指導。結合教師自身的科研定位、特長和興趣,設置合理的激勵制度促進“以講授為中心”的教師主動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主”的引導角色,明白教師教學的意義是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情感產生持久地、真實地和積極地影響,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
四、總結
軟件工程專業近些年來的就業情況一直不錯,招生情況也較好,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但處于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高校需要更為快速地感知社會的變化。新工科時代下的人才不僅需要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我們要感受到這種變化,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改革,來自覺服務和引領這種變化,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財經院校的軟件工程專業與經濟、管理學科結合屬于新工科時代的建設方向。
參考文獻:
[1]新工科[EB/OL].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工科/20597803?fr=aladdin, 2019.
[2]吳海鵬.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33:145-146,2018.
[3]黃河燕.軟件人才培養:新工科時代下的新模式新探索[J].中國電子報第5版, 1-3,2018.
[4]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0-11, 2017.
[5]羅養霞,李答民.財經院校軟件工程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保障體系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46:148-149,2018.
[6]肯·貝恩著,明廷雄,彭漢良譯.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