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下
摘 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特色的創新型復合型職業外語人才培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以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背景,以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為依托,分析當前高職英語人才培養研究現狀,從多維度探究高職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思路和方案。
關鍵詞: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高職復合型;人才培養
一、地區產業政策與行業背景
2016年4月,國務院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批復中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設為國家級城市群。”該批復明確將成渝兩地城市集群發展納入到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大部署當中。因此,成都市委市政府按照批復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成都發展的中心目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將建設面向亞歐輻射全國的經濟中心,實施工業強基、服務業提升、新經濟培育行動和先進制造業載體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等重大工程,提高對外經貿合作水平,構建開放型區域合作體系,全面提升成都產業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此外,內陸自貿區的成立、“蓉歐+”戰略的實施還將促使成都加強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全面提升國際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緊密度,加快打造成為內陸開放型高地和國家門戶城市,加速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和高端服務功能集聚的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以及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多區域經濟合作核心城市。預計到2025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6.5%,利用外資實際到位額達到15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數達到300家。
二、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高等職業英語教育必須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真正辦出特色。”由此可見,為區域經濟服務不僅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責,更是高職院校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隨著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每年上千萬的海內外商務人士及游客將紛至沓來,英語作為國際商務、經濟、文化溝通的橋梁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各類涉外企事業單位、外貿公司、中外合資企業,以及涉外酒店、旅行社等行業企業將必然對高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加大需求。因此,高職英語教育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毋庸置疑是促進成都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高職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經濟教育起步早、發展快、水平高,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相互促進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世界范圍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出現和發展總是與該國(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相伴隨。美國20世紀40年代開始設立的社區學院、英國20世紀60年代大量出現的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德國的高等專科學校、韓國的產業大學等,無不呼應著這些國家當時快速的經濟發展進程。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完善,社會對于高等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因此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及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和探析工作呈現出逐步增多的趨勢。但研究的中心集中在對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的方法、理念以及模式的介紹和分析。而針對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的發展關系,并沒有多少研究內容,對于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并未過多涉及。
四、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趨勢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而發展變化,那么如何才能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一線的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使之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地區經濟建設呢?
(一)建立“一主線,兩融合,三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一主線,兩融合,三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即以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主線,在學校、企業和政府三方的有效積極互動下,使學生在專業技能上達到專業知識構造與職業技能素質的兩融合,建立一種將企業、學校與學生融合于一體的模式。既能有效的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從而增加就業砝碼,又能更好的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服務。把高技能人才需求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人才的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對接受頂崗實習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則實現了學校、企業政府三方的有機互動,既有效體現了政府的職能,又為學校的發展拓寬了道路,同時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二)實施“產教研”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
不斷探索和實踐各種形式的“產教研”結合方式,學校與企業達成共建。 “產教研”結合,可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一方面,企業為教師的科研提供了便利條件和信息、財力上的支持,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業務素養,有利于建設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應用和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也可以將理論更好地融入到實踐中去,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促進企業蓬勃發展。
(三)打造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
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就業的意識。要求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完成三年的學習與實踐,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樹立“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完善學習”的理念。在鞏固完善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形成扎實的職業技能。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雙管齊下,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學生參觀人才招聘會,既可以很好了解當前就業的形式,又能夠在以后的學習與技能養成中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從而做到有備而學.學有所用。
(四)全面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素養
高職英語教育不能僅以語言知識的習得運用為目標,還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效利用各種區域資源,將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貫穿每一個教學環節,把跨文化的意識融合到職業素質的培養中,實現英語語言學習的外部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五)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目前高職英語傳統的考核方式還是以終結性考核結合形成性考核為主。平時成績根據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平時作業的情況而定。期末考試由任課教師出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閉卷筆試。為充分發揮高職英語在未來職場中不可取代的作用,應積極改革高職英語的評價方式,采用靈活的多元評價原則,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并考慮引入第三方考核機制。以此調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五、結語
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加大各類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地方高等職業教育若想抓住這一契機,迎來自身高速成長和巨大發展,真正為成都新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展提供助力,就必須在專業技術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上狠下功夫。通過政策扶持、行業搭橋、校企協作、技術領航,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新經濟、新業態下的變化,確立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發展的教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校企“產學研”相融合,加強業務交流與資源共享,加快校企成果轉化,力爭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培養和輸送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陶瓊,陳永亮.就業導向下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探究——以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為例[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5,(1):57-59.
[2]張楠楠,欒吉斌.適應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方式的高職高專外語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6,(2):128-129.
[3]王玥.“一帶一路”戰略視角下高職建筑行業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J].校園英語,2016,(34):68.
[4]廖錦鳳.以區域特色經濟為依托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研究——以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交會”實訓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