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于克斌
[摘要]城鄉融合是新時代的課題之一,需要城市和鄉村二者同時發力才會實現。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改善城鄉關系進程中特別重視農村的改革與發展,縮小與城市的差距,繼承以往國內外城鄉發展經驗形成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發展的思想,主要包括解放并提高農村生產力;城市和工業幫扶鄉村和農業,實現二者有效互動;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重視科技對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等內容。城鄉二元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新時代實現現代化的制約項。鄧小平重農思想推動了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增長,借鑒鄧小平重農思想,總結出仍然適合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思想,這對新時代城鄉融合的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重農思想;新時代;城鄉融合;啟示
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三農”問題,以此通過政策來發展農村經濟、改善城鄉關系、提高農民生活,在實踐中城鄉之間的差距已經明顯縮小,但是農村與城市發展落差仍然較大。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不解決占全國人口50%的農民收入問題,就有“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不解決農村農業問題,就會制約整體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迫切需要實現城鄉融合。鄧小平重農思想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改革和經濟的提升,新時代“三農”思想與其是一脈相連的。因此結合中國現行城鄉關系去借鑒鄧小平城鄉一體化思想對推進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重農思想的主要體現
鄧小平在城鄉一體化問題上十分重視農村發展,在《關于農村政策問題》一文中,鄧小平十分欣賞安徽鳳陽縣農民開創的大包干方法,并認為應為他們創造條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具體包括機械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發展多種經營。廣而言之,鄧小平促進農村發展思想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重視農業基礎地位,積極調整農村政策解放并提高農村生產力。鄧小平把農業看作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不僅在于農業自身地位的重要性,而且還在于農業是工商業等發展的基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從戰略高度考慮“農業是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必須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①把農業放在處理城鄉關系的全局中,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良性互動的關鍵,全黨都要在思想上真正意識到農業的重要地位,在加快其他產業發展的同時確保農業穩步發展。鄧小平認真聽取民意,對農民提出的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提高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想法予以研究和支持,如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便在農村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在鄧小平農業思想指導下,我國農業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耕地等資源銳減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農業物質裝備也成倍增加,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支撐作用更加明顯。”②
第二,城市和工業幫扶鄉村和農業,實現二者有效互動。鄉村的發展除了需要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之外,還需要城市的推動作用,才能使城市和鄉村實現良性互動。城市和鄉村是彼此依存的關系,鄧小平提出,“如果占百分之八十的農村不發達,沒有購買力,那樣,哪會有國內市場?”③城市離開鄉村就缺少了市場、勞動力和基本生產生活資料供給;農村離開城市就沒有了資金和先進的技術設施。工業和農業以城市和鄉村為載體,必然也是彼此作用的關系。要想發揮農業對工業應有的作用,使工業與農業形成良性互動,首先應使發展起來的工業反哺農業和農村,搞活農村經濟,帶動農業和其他產業發展起來。如工業對農業進行資金支持,生產農村農業所必需的和多樣的生產資料,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城市在幫助農村農業走上軌道之后還可以在適宜發展工業的鄉鎮建設鄉鎮企業。鄧小平曾說,首先“農產品大幅度增加,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到新興的城鎮和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④即是說,鄉鎮企業既可以提高鄉村生產力,也可改善農村待業人口的就業狀況。其次,發展多種經營。“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不僅是農、林、牧、副、漁,還要搞工業,只有這樣才能增加收入,才能適應農業機械化的需要。真正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只知道種糧食、搞副業是不夠的。”⑤鄧小平充分認識到了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并主張在有條件的鄉村發展工業,農村形成產業鏈之后,才能實現城市和農村產業的相互交融,共同發展。
第三,農村作為微觀主體,也要實行先富帶動后富。在宏觀上,鄧小平意識到共富是指城鄉全體人民的共富,指出:“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⑥“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⑦同時也意識到農村的富裕需要靠已經富裕的群體來帶動,因此,為了合理規劃國家發展,鄧小平提出先發展有條件的東部沿海,當東部沿海發展到一定水平,就要更多幫助中西部地區趕上來,除此,還在微觀上允許農村有條件的先富起來。鄧小平強調:“一部分生活先好起來的,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學習,這樣就會帶動整個國民經濟不斷波浪式的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的富裕起來。”⑧但是對先富也要有限制,必須是合法經營,誠實勞動,否則便會擾亂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
第四,高度重視科技成果對農業和其他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要改變農業傳統發展方式的束縛,除了依靠工業幫扶還要借助于科技的力量促進農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鄧小平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⑨中國在錯失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后,實行改革開放抓住了信息技術革命的尾巴,并因此開始了快速發展,農業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科技條件加快發展。“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⑩這說明了鄧小平真正意識到了科技對農業現代化的意義。科學技術成果運用于農業轉變為巨大的生產力,能夠轉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勞動生產率將大為提高,也將使勞動者從勞作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從事其他活動。同時,將工業的先進技術帶到鄉鎮工業,不僅可以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免遭破壞,而且也可以較充分的利用鄉村資源,創造出更高的效益。通過科學技術對鄉村農業與工業的加持,可以逐漸縮小農村與城市差距,有利于緩和城鄉二元化的態勢。
二、新時代城鄉融合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習近平基于新的歷史階段和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提出城鄉一體化需要適時走向城鄉融合。目前城鄉融合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素市場化阻礙了城鄉要素的雙向流通
過多倚重“看不見的手”進行資源配置,使得要素按照市場規律流向了城市。農村資源要素持續外流,導致發展所需基本要素缺失,阻礙農村經濟正常發展,而且“在城鄉交換關系上廣泛存在著‘剪刀差,”?農產品進入城市價格低廉,農村消費城市工業品卻較為昂貴,農村較城市發展差距太大。第一,城鄉在金融機構上的差距,農村普遍只有信用社,甚至鄉鎮上也只有郵政和農商銀行,與城市各大銀行林立的情況比數量和規模都較為失衡。農村居民普遍觀念比較保守,只知儲蓄不知投資,因此農村資金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用于城市建設,卻沒有資金向農村流動,農村只靠微量的存款難以實現發展。第二,土地作為經濟活動的載體,是城市和鄉村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但由于長期以來城市和鄉村土地制度分離,城市資本無法進入農村土地市場,導致城市土地寸土寸金,農村除種植土地外大量土地閑置浪費,利用效率低,無法使土地資本化。第三,勞動力及人才的缺乏。首先,由于農業不景氣,務農根本不能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謀求更高的收入,留下的只是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造成農村無人種地,農村空心化。可想而知,缺少主體的農村又談何發展。其次,缺乏專業人才也使農村發展緩慢,農村的勞動者都是靠多年來的種植經驗,遇到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就難以解決。
(二)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性規約不健全,農村現代化進程緩慢
建國初經濟重心由農村轉到城市,主張農業支持工業,實現工業體系的建設,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工業品的供應,為打造工業國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長時間的城市本位側重式發展,導致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嚴重脫節,城市占據了各種優勢資源,而反觀農村則發展進程緩慢。這種城市本位的發展道路決定了農村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城鄉一直處于二元狀態。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但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籌規劃市——縣區——鎮——村的長效融合機制還沒有蔚然成風,能看的見的措施很少。因此需要省級層面各自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才能有章可循,按照既定的道路去實踐。到目前為止,雖然鄉村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大部分的農村地區仍舊是傳統分散經營農業為主,政策性規約的缺失把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阻攔在外。并且農村在村莊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以及人文治理方面均缺乏力度及措施,農村農業現代化推進緩慢。
(三)農村產業結構單一,難以實現飛躍式發展
目前大部分農村仍然是單純的農林牧副漁模式,即農業模式。隨著機械化水平的相對提高及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農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從長遠來說,農村有著豐富資源,比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但是沒有配套的工業設施和服務產業進行開發,這些豐富的資源要素只能閑置浪費或耗費成本轉移到城市為城市發展服務,農村則空有發展所需的資源要素卻得不到發展。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務工,除種植土地之外的土地大量閑置,或者建成新住所無人居住,或者是被破敗不堪的舊房子占據,由于農村土地沒有市場化,許多閑置的土地卻得不到開發,大量閑置浪費,與城市的寸土寸金形成鮮明的對比。農村是傳統文化、建筑、自然風光的保存地,但由于沒有得到及時開發,這些優秀的資源走不出去,外部力量也進不來。綜上來說,農村在繼續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的同時,應根據當地實際條件發展二三產業,否則難以實現飛躍式發展,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城鄉融合。
三、鄧小平重農思想對當前城鄉融合發展的啟示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鄉一體化建設雖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城鄉二元化現象依舊存在,鄧小平重農思想啟示人們,無論何時,“三農”始終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
(一)合理分配市場和政府配置資源的比例
技術、資金、人才都是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城鄉差距使這些要素多集中在城市。鄉村產業的發展,城鄉產業的融合首先離不開這些要素流入農村,單靠市場配置資源必然更加導致要素在城市的集聚,政府及企業要從宏觀上制定措施保證城市優質要素向農村的流入:城市的科學技術引入農村,發揮科學技術成果在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及鄉鎮企業發展的作用;拓寬融資渠道為農業農村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鼓勵城市資金投入農村產業,另一方面,適當增加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專門針對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適當放寬農民貸款限制;引導城市人才到農村去,同時對服務于鄉村振興的人才采取獎勵政策等。首先通過這種要素單向流通使鄉村發展起來,才能實現城鄉發展中要素的按需雙向流通。除了要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加強對城鄉融合的調控以彌補市場失靈,還要聽取干部群眾的意見,集中群眾的智慧,設計出城鄉科學融合的規劃。
(二)重視三農問題,深化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改革
中國的農情和農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必須重視并做好“三農”這篇大文章。制度是保障城鄉融合順利推行的前提,沒有固定的框架規約,城鄉融合就只是一句空話。改革開放的起點就是農村,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村工作影響現代化建設大局,因此,在“兩個百年”進程中,不能只喊口號,必須從體制上確立農業的戰略地位,保障農業為整個國民經濟及全體農民安定有序的生活服務的作用。政府要宏觀制定政策,以此來修補市場配置的缺陷。首先,要適時推進土地改革,充分發揮土地流轉和自主承包的經濟效益,著力保證農村居民收入來源的多樣性。其次,改革城鄉戶籍制度。逐漸淡化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區別,促使城鄉人口的雙向流動,人口的流動一方面可以減小城市由于人口膨脹帶來的“城市病”,還可以緩解鄉村發展動力不足的局面。再次,要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水平,縮小與城市社會保障的差距。習近平指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制度推進,逐步取消城鄉居民在福利待遇上的不平等、不均衡現象,使公共服務下放到鄉村,惠及更多農民。
(三)進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產業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發展是其實現的重要途徑,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鄉有效融合的保障。鄧小平在《關于農村政策問題》中指出:“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是思想還不夠解放,除表現在集體化的組織形式這方面外,還有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問題。”?要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第一,必須因地制宜去了解當地農村所有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為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做好功課,保證農民在不離開自己生存的土地的同時,使農民切實的感受到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宜居的雙重增值效應。第二,“有些干部,對于怎樣適合本地情況,多搞一些經濟收益大、群眾得實惠的東西,還是考慮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辦事,思想很不解放。”?這個問題,盡管是在現在仍然存在,即缺少能為百姓干實事的干部。因此應在聘用和考核環節加強對基層干部的考察,避免有尸位素餐的情況存在。形成一支能吃苦耐勞、專業能力強、業務能力高的干部隊伍為農村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第三,加大對農村經濟轉型在財政、人才、科技、監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綜合發力使美麗鄉村更有保障,農業專業人才及復合型人才都是農村發展的需要,要積極引導高校大學生主動落腳到基礎中去,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第四,尊重群眾意愿,“我們在宣傳上不要只講一種辦法,要求各地都照著去做。宣傳好的典型時,一定要講清楚他們是在什么條件下,怎樣根據自己的情況搞起來的。”?人民群眾是發展中的主體,了解人民群眾的意愿,向群眾做好宣傳工作,有利于促進群眾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與城市產業鏈的融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1998-10-14.
②秦軍,陳三三.鄧小平農業思想對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的指導意義[J].理論前沿,2007(6).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84.
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研究文集[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81.
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7-78.
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
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99.
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
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27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余瀅.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05-01: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