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武
摘要 校本教研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中心中學通過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健全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校本教研制度、構建校本教研核心圈、開發校本課程等手段,科學推進校本教研向前發展。
關鍵詞 核心素養 校本研究 校本培訓 校本課程 校本管理
2016年國家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明確提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素養的落地要與校本教研相結合,校本教研要關注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筆者所在的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中心中學切實加強“以校為本”的實踐研究,摸索出切合學校、學生實際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更新教師教育觀念
校本建設抓校本培訓才是入手點。學校在教務處與教科室的組織下大力開展以“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為特征的校本培訓活動。首先,業務室多次組織教師學習上級相關文件,教科室每周三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定期給教師印發相關學習材料;教務處則組織形式多樣的業務學習、專題講座、案例研討、同課異構、教學沙龍等活動,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其次,“走出去”與專家對話,邀請專家來校傳經送寶。學校選派學科骨干教師參加各級課程改革培訓與教學觀摩活動,每學期派出人數多達百人次。再次,學校購買各類課程改革圖書,如《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指導》《做一個研究者》,教師們紛紛借閱學習。通過以上培訓活動,教師不斷提升把握先進教育教學理念以及實踐應用的能力,教學成果顯著。
二、健全適切的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重要支柱。因此,學校在建立適合校情、與課改理念相適應的校本教研制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努力為教師搭建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專業引領、展示分享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校長始終作為第一責任人,積極參與到教研組、備課組及課堂活動中去。目前學校已建立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具體包括:“五課”活動制度(即每周的說課、評課、聽課、公開課及每學期的競賽課,并制訂了評價細則);集體備課制度;“青藍工程”實施辦法;小課題研究制度;中青年教師培養制度;活動考勤制度;表彰獎勵制度;教師教學評價制度等。
在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實上應注重兩個梯級:一是新教師的入門。學校通過“青藍工程”建設來促使青年教師“一年夯實基礎、兩年入軌定格、三年獨當一面”。二是培養中青年教師向市區級骨干教師、名師的提升。學校教科室制訂了年度中青年教師培養規劃,成立中青年教師發展培訓班,建立了區級篤行名師工作室,不斷吸收新成員參加,每位成員每學年都有個人發展規劃。在外出培訓、教學資源利用及評優評先方面給予傾斜,對成員定期進行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課題研究、論文寫作方面的培訓……切實有效的培訓措施,使學校區級以上骨干教師數量成倍增長,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省特級教師、市區級骨干教師40余人。
在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實上應突出兩個研究:一是課例研究。除平時互相聽課評課外,各教研組采用“同課異構”、錄播室錄像評課等形式,每周每個教研組緊扣一堂課作為案例進行剖析,教師們愈辯愈明,大大提升了對課堂教學的掌控能力。二是強化校本科研。校本科研是推進教學的有力幫手,小課題有“短、平、快”的作用,學校主要借助小課題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每一年,學校都有十余個市區級小課題立項,讓廣大教師都能積極參與到課題研究之中。
三、構建校本教研核心圈
高效課堂研究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學校開展的教師校本培訓,促使教師樹立科學的師生觀、教學觀,徹底摒棄傳統“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學校通過構建生動活潑、民主開放、科學高效的課堂生態,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目前,學校已初步建立了“問題情景—共同探究—多層交流—實踐反饋”的四步式課堂教學模式。
實施“高效課堂工程”,著力點應放在學生身上。教師備課要“備”學生,上課要看學生,課后要思學生。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堅持學生已學會的不講,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傾聽學生心聲,賞識學生的“錯誤”, 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發展。
在抓高效課堂方面,學校領導率先垂范。從校長到各處室的負責人每周都要聽課、巡課、議課,平時不定期抽查備課,把結果及時反饋到教師手中。學校規定: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每周推門聽課6~8節,其他領導聽課3~4節,寫好聽課反饋,周末上交校長室。每位教師每學期開設校級公開課不少于2節,聽課不少于30節,做到有聽必評,有評必改。校領導必須深入到備課組、教研組,參與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學校每年對教師開展一次A、B、C級的課堂達標考核,要求僅獲C級的教師加入“青藍工程”行列,拜師學藝。
四、大力開發校本課程
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又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新課程改革本身就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新課程改革能否深入有效地進行,與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效果有很大關系。在課程資源的整合方面,圍繞省市規劃課題研究,學校立項的省級課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把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起來,使廣大實驗教師具備了靈活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能力;結合國家級子課題“可持續發展視野下學生環境責任感的培養”開發出地方課程《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省級課題“構建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開發出校本課程《生活中的數學》,結合省重點課題“基于學習活動觀察的課堂教學行為改進研究”開發出《課堂觀察實施手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社團活動、創客活動小組開發出《弟子規》《積極心態訓練》等校本課程。這些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知識結構的重組、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教學角色的轉變起到了積極作用,大大提升了教師創造能力和課程創新能力,不斷完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在去年11月省教育廳對學校進行的素質教育督查中,我校三級課程的開展情況獲得了較高評價。
五、細化優化教研活動
課程實施過程本身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每位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更是新課程的研究者。學校在教研活動開展方面堅持從實際出發,以教師為主體,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原點開展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動,活動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如在教研組內進行說課比賽、集體外出培訓、錄像式課堂觀摩與評價等。教務處抓實每周兩次的集體備課,每次備課都要做到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備過程、備資源;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青年教師必須備詳案,中老年教師備課要有創新、有拓展,備課都要有當堂反思,建立“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揚長補短、課后反思”的備課制度,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促進教師教學特色的形成。每次集體組備課都有分管領導跟蹤檢查,并對教研組、備課組進行階段性評價,期末評選出優秀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對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教師給予一年班主任待遇。平時抓好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例會,找問題,壓擔子,使教師在實戰中盡快成長,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六、強化教師反思意識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因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它包括兩部分:一是教師的個體反思。即教師在每一節課后寫教后記,每周寫一篇反思周記,每學期寫一篇反思性論文等。學校設計出專門的表格,內容包括七個方面,教務處每學期抽取較好的十余篇給予展評。二是教師群體反思。主要是在每個教研組中開展特色教研活動以促進反思,在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表現及教學成敗等方面進行理性分析與思考,使教師在合作交流中共成長。
七、以多維評價促進教師素質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核心素養落地要實施新的評價觀,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以及評價內容和方式單一的機制,建立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水平不斷提高、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學校改變了以往的評價模式,對學生堅持多元評價,促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取得進步。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實行了學年課堂過關制(ABC級)評價,將即時評價與學期評價相結合,評價內容包括理論、教學業務與教學效果三方面,涵蓋教學水平、教學技能的提高情況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情況。學校積極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教務處把每次評教結果都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學監控上,對教學檢測實行“日清、周測、月結”的質量過關制;教師個人業務實行不定期檢查。另外,每學期末教學評優活動也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如優秀教案評比、優課評比、優秀教研組、備課組及備課組長的評比、教學周記評比以及“青藍工程”優秀結對師徒評比。各項得力舉措使全校教師形成了“比、學、趕、幫”的熱潮。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學校決心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積極探索開展校本教研、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方面多下功夫,為初中教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中心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