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 要:民辦高校辦學中的教育成本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并對高校管理者投資及制定學費標準起到指導作用。因此,基于全面成本管理原則,通過對民辦高校成本管理中的問題進行解析,強調作業成本法對高校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為決策者甄別管理中的成本信息與非成本信息提供方法。
關鍵詞:民辦高交;成本管理;作業成本法:資源消耗
中圖分類號:G648.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7-0117-02
引言
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投入多元化局面正在形壯大成熟。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超過17萬所,在校學生近4 826萬人。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對民辦學校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實施差別化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該文件提出了民辦學校要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明確非營利性學校舉辦者不取得辦學收益,辦學結余全部用于辦學。營利性學校舉辦者可取得辦學收益,辦學結余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分配。現有民辦學校,選擇登記為非營利性學校的,依法修改學校章程,繼續辦學,履行新的登記手續;選擇登記為營利性民辦學校的,須在依法依規進行財務清算、財產權屬確認、繳納相關稅費等程序后,辦理新的辦學許可證,重新登記,繼續辦學。目前,物價上漲、人工成本增加、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張等因素都造成民辦高校教育成本的遞增。因此,民辦高校無論明確為盈利,還是非盈,都需要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教育管理層、債權人、投資者能夠關注的成本信息,注重教育成本核算,尤其是民辦高校需要構建一套與現行會計制度相銜接、規范、全面且可操作性強的符合自身辦學結構的教育成本核算體系。
高校教育成本計算復雜,間接費用多,一些民辦高校在核算教育成本時,常把不屬于教育成本的費用計入成本項目,如校辦企業的經營性支出,與教學無關的科研活動經費等等;實際操作中,科研項目研發費一次性計入于當期成本,造成成本虛增;購置教學設備作為固定資產沒有計提折舊計入成本,會計核算和財務數據不能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價值,這些情況都會造成教育成本核算失真,而作業成本法把產品成本都看作是一系列作業消耗的成本,便于間接費用的計算[1]。
一、作業成本法及教育成本的相關理論
(一)作業成本法的幾個要素
1.資源。資源是指企業為了完成某項或多項任務投入的所有人財物的總和。
2.作業及作業中心。作業是指企業經營的主要業務范疇中的各項生產過程,分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產品生產過程中,企業應盡可能提高增值作業以及非增值作業中的必要作業中資源的利用效率,盡量避免非必要的作業,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產出的目的[2]。高校培養學生過程分為不同作業,如圍繞學生的有課堂教學管理作業、教材學籍管理作業、思想政治教育作業、學生財務管理作業、學生后勤管理作業等,在高校作業中盡可能消除與學生發展無關的作業。在管理中,由于多項作業性質相同作業,消耗的成本及資源相同,因此其作業動因也因具有相同性質而相同,所以研究者將相同性質、相同類別的作業集中后成為同一個作業中心。
3.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是作業成本法核算的重難點。簡單概述就是引起成本變動的原因就是成本動因,導致成本變動的原因是企業作業活動對資源的消耗。所以確定成本動因,必須找出資源—作業—產品間的聯系,即“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資源動因是資源與作業之間相互聯系,作業動因是作業與產品之間相互聯系。
研究中評價企業作業在消耗資源上的有效性是要嚴格考慮資源動因的變化。作業動因可以確定各作業對產品的增值性,確定出哪些為多余作業、必要作業,此為作業成本法下成本控制重點。
(二)教育成本的概念
按照《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及《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而結合某民辦高等學校的辦學實踐,歸納辦學必然要消耗資源,消耗的各類資源均與學生相關,各類資源即為本研究的教育成本。成本核算對象需要緊密圍繞教學活動開展,因此,核算對象必須是圍繞學生的相關活動。
二、作業成本法在民辦高校成本核算中簡單的應用
民辦高校區分作業中心時,根據全年憑證、總賬、科目明細賬剔除與教學活動、學生培養無關的資源耗費。
(一)資源項目確定
根據《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分類,進而對武漢某民辦高校財務明細整理分析,目的是確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重的資源項目是基本工資、福利、獎金、差旅費、培訓費、辦公經費、科研經費。
(二)主要作業的確定
根據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將高校作業分為兩類,一是直接作業,二是間接作業。將直接作業中心包括教學活動列;間接作業中心包括科研管理活動、行政管理活動等,其中成本分為主體作業成本(包括各教學發生的工資、業務支出等)、非主體作業成本(包括招生管理、科研管理、設備裝修折舊、資產維護、圖書資料管理等),其中輔助作業成本里的間接作業中心的各項消耗費用歸集,根據消耗的成因,分析動因,確認分配率,并根據成本動因將輔助作業的成本分配回流到主體作業成本中,計算出生均的間接成本,最終將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相加,得出業生均教育成本。
(三)分析資源動因,確定成本項目
作業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的關鍵是分析資源動因,使各作業中心的資源合理分攤。最終動因:不需分配,可直接歸屬于某專業學生的動因。可直接分配到各作業成本庫的動因,如差旅費、維修費等。需要根據實際的標準,計算資源動因分配率的動因[3]。
結語
高校與企業相比,成本預算核算有著顯著特點,即傳統的成本核算法無法保證成本核算的準確性,不能有效地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作業成本法是將不同資源組成一個完整資源系統,跟細化完善。因此,在民辦高校作業成本法的實踐中,堅持質量效率原則,保證核算結果的最小誤差,并根據分析結果來制定相應的成本管理方案。關于本文中的實踐歸納也只是在理論上進行粗淺顯的應用,具體實施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并完善。
參考文獻:
[1] ?陸偉偉,馬健.作業成本法在高校成本管理中的運用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2] ?王玉坤.教育成本問題初探[J].教育與經濟,1991,(1).
[3] ?李瑛.基于作業成本法的HG職業學院教育成本核算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