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涵
摘 要:互聯網的出現,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深遠的影響,這種改變和影響有利也有弊,例如其雖然促進了信息、文化的傳播、共享,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著作權保護的難度,更容易引起著作權糾紛。針對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完善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營造更加合法、和諧、規范的網絡環境。簡單分析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完善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提出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相關工作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環境;著作權保護;完善途徑
中圖分類號:D923.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193-02
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升以及社會法治的健全,當前對于著作權的保護已得到了較高程度的重視與關注。在傳統的市場和社會環境下,各國著作權保護的相關制度都已經非常的完善,能夠在實踐當中有效地保護好合法著作權不受侵犯,但是互聯網的出現卻使得著作權的保護面臨新的難題。對此,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完善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工作。
一、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性
當前,大多數人對于著作權都已經不再陌生,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了解。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與普通現實社會環境下的著作權其實在本質上并沒有任何的區別,其主要指的是著作權人對其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絡環境下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收益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權利管理信息標示權、技術措施保護權等多項內容。之所以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要提出特殊的討論,這主要是因為網絡環境的特殊性所致。眾所周知,網絡環境開放、高效,各種信息、數據的傳播限制非常少,例如攝影、電影、音樂、文章、技術研究報告等各種形式的作品,均可以在網絡上快速的、大范圍的傳播。而且,網絡本身也是一個“創作地”,很多人都可能會借助網絡的便捷性,對他人的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同人創作,這都會對他人的合法著作權益造成侵犯,一方面會對著作權人帶來不公,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創作積極性,不利于社會文化、科學的進一步發展[1]。因此,完善和加強對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完善途徑
1.完善網絡著作權侵權管轄制度。對于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首先是應當完善其管轄制度,例如要明確原告住所地優先原則。因為在網絡環境下,傳統被告就原告的原則在實踐當中是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的,這就會進一步增加著作權保護的難度,網絡的環境特殊,而且技術復雜,如何確定侵權行為人的身份,以及如何確定其侵權行為的類型、數量等,都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依然沿用被告就原告的原則,就會導致起訴費用以及時間成本增加,甚至可能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停止訴訟。采取原告住所地優先原則,實施原告的司法管轄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樣的情況,使原告對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更加便捷、公平、有利。除此之外,還應當采取不方便法院原則,例如原告對法院的選擇,可能會對訴訟過程、司法活動帶來不便,導致多方面的問題出現,不能快速、有效地解決著作權保護問題,就應當堅持不方便法院原則,這既可以保證訴訟過程、司法活動的正常推進,同時還能防止過度訴訟的問題出現[2]。
2.完善著作權的法定許可制度。要全面實現對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合理、有效保護,我們還應當大力地完善著作權的法定許可制度。為此,我們應當首先明確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報酬標準,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如果許可制度的報酬標準不明確,就可能會導致諸多的問題。例如,如果報酬過度地高于其實際價值,肯定對于市場來說就是不公的,這雖然保護了著作權人的利益,但是對于公眾來說又是不公的。相反,如果報酬過低,又會導致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受損,并且還可能會引起不良的市場惡意競爭。要想防止上述現象出現,就必須要科學的確定報酬標準,例如要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同時還要對發達國家的做法、經驗進行參考、學習,并基于我國自身的市場情況,制定出最為公正、合理的報酬標準,嚴格實施[3]。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對法定許可的整個制度體系進行完善,當前我國的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由兩個方面組成,其分別是《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的相關內容,缺少統籌性、系統性,在整體上來講還較為混亂。對此,我們必須要對其做出進一步的完善,尤其是要針對網絡中的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進行全面的構建,增強其規范性、統籌性、系統性,并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中授權使用的支付標準,這樣便可以營造出更加良好的網絡信息傳播環境。
3.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在網絡環境下,各類作品的創作和利用方式、途徑等都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傳統單一的權利管理及許可模式,就會顯得不太適用,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一方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存在一種相互競爭的關系,但同時它們也在不斷地相互整合,這就使得管理以及許可途徑變得越來越豐富,可以使得權利人與使用者之間,形成一種更加平衡的關系。在這個過程當中,集體管理組織所具備的整理功能,日漸變得中間化,將這種多元化、多樣化長久地維持、保存下去,可以說是確保公眾福利以及權力者合法利益的一個必然的要求。集體管理組織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其間也有數次的優勝劣汰,并最終形成了兩種廣受認可的模式。其中,一種模式是德國壟斷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版權集體管理組的地位是壟斷性質的,但是這是受國家法律認可的,所以其所遇到的競爭相對較少。還有一種模式是美國自由競爭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不具有壟斷性,競爭性相對較強,不過這更有利益相關服務的完善與發展,并且更有利于實現版權保護的市場化。就我國來說,這兩種模式其實都各具利弊,有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綜合來看,我們應該采取一種新的模式,即競爭和壟斷并存,特定業務范圍內如需一定數量的集體管理組織進入。由于不是獨家管理,相互之間存在競爭,可以避免壟斷。這種數量限制,能夠有效避免不同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間出現不良的惡性競爭,進而導致市場上著作權壟斷問題的出現[4]。
三、結語
除上面所提到的幾點之外,我們還應當完善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司法制度,根據網絡環境的技術特點完善取證、舉證措施,健全司法流程、環節,提高司法審判的效率和公正性。這樣才能在網絡環境下,真正實現對著作權的有力保護,營造更加合法、和諧、規范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秋英.同人作品著作權侵權風險評析——以虛擬角色商品化權為視角的考量[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1):47-51.
[2] ?許文峰.著作權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J].編輯之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