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童 章倩茹
摘 要:本文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出發,以安康市“康養e站”項目建設作為實證依托,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工作”這一創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倡導將社會工作服務與互聯網應用結合起來,以期不斷提高服務落實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社會工作;康養e站
自2008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提出“智慧地球”以來,大數據、云計算等各類信息技術先后進入信息化建設領域,呈現出日益繁華的盛況;而現今“互聯網+”的新時代也給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時代背景解讀
“互聯網+”作為新時代的一種工具、一個平臺,為大眾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機會。自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起,黨中央積極鼓勵各類行業融入互聯網的大家庭中,以實現智能化綜合管理。幾乎與此同時,在第九個“國際社工日”中,時任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司長在訪談中提出要與時代接軌,推動社會工作管理服務方式的變革,更好地促進網絡新時代社會工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利用“互聯網+”的利好為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提供契機,優化服務資源配備方式,實現資源合理分配,助力社會工作智能化發展、社會工作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等新任務成了每個社會工作者亟待研究的問題。
在逐步推進“互聯網+”的過程中,應注重運用多方因素以實現共同目標。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探討了個人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而藉由此可以得知,人類對于“互聯網+”積極探索的行為也會隨著自我認知的不斷提升以及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相應地作出調整。所以,社會工作者要立足于社會環境和自身認知作出相應的行為決策,同時要積極學習和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致力于引入“互聯網+”的新型模式助力具體工作的開展。
二、實證項目分析
本項目基于安康市實際,擬建設的“康養e站”是一個集健康、養老、運動、心理、文化等于一身的網絡平臺,網站設計采用B2C模式,將安康地區線下康養類機構進行匯總、分類,使其入駐我們的線上平臺;主題以健康和養老為重點內容,將廣大的消費群體與各類型的養身保健等實體機構直接聯系起來,為顧客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選擇體驗。這一平臺的創建不但對于安康市康養服務市場的發展有所推動,而且能夠為社會工作者在“互聯網+”時代創新工作模式提供助力和參考。
項目依托“互聯網+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者服務)”的方案,倡導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互聯網手段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并拓展服務寬度。在探索“互聯網+社會工作”的歷程中,應主張以國家政策為目標導向,相關部門合作為具體方式,共同做好社會服務。
(一)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責任
社會工作者在本項目中一方面作為政府政策的支持者和推動者,另一方面也作為項目倡導者和管理者,其承擔的具體角色責任如下。
一是資料收集,精確判斷。在項目設計前期,社會工作者應運用社會調查方法進行民意調查。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實體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繼而對于人們的需求作出初步的判斷,像是藉由人們對健康問題的日益關注可以得出保健與養生類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度會比較高,從而發現本項目推廣的契機。
二是重組資源,把握優勢。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優勢視角理念,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分配、整理。如選擇專業構成合理的大學生為項目提供對口的人力資源服務。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依托學校的有利資源,如專業老師的指導、良好的創業環境等。
(二)項目實施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社會工作”一方面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可以為互聯網事業的發展提供助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社會工作向現代化、社會化、國際化發展。“互聯網+社會工作”的進一步融合,為信息時代市場的拓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有利于信息暢通和擴大市場,繼而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項目的建立可為每一位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選擇,項目在線平臺的設計能夠將安康本地線下所有康養類商鋪進行歸類和整理,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真正做到即時性的“貨比三家”,從而節省消費者的甄別時間。
對入駐網站的商鋪而言,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看到同行業的發展內容和發展方向,從而互相學習、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的自我競爭力。平臺也是企業自我宣傳的一個窗口,可以幫其獲得更多的訂單,增加盈利。同時也有利于進行市場監督管理,做到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市場的安全保障。
對參與項目的大學生來說,這也可作為一種自我鍛煉。學生參與平臺建設可以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處理實際問題,同時有利于自主就業、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培養創新精神。
對社會工作專業本身來說,“互聯網+社會工作”的項目設計有助于改善社會工作的發展模式,更好地讓社會工作者走進千家萬戶開展更為多樣化的精準服務。
三、實施優勢論證
在“互聯網+社會工作”的大環境下,可以利用線上、線下雙重實踐條件,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式交互實驗平臺體系。在平臺創建上可以融合相關知識,對接社會資源、服從社會需求、增強合作的互動性、并最終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互聯網+社會工作”的發展創新彌補了社會工作所涉及不到的方面,也讓社會工作者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反思。互聯網技術可以幫助專業社工的能力獲得進一步延伸,以此來更好地服務于各類案主。
(一)智能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服務效率
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可以幫助我們落實智能化管理,豐富的數據和先進的技術可以為社會工作進行中具體的資源分配提供有力支持。通過互聯網,可以整合多方資源、實現私人訂制、滿足個性化發展需要。服務者能夠利用互聯網獲得并準確掌分析信息,從而對服務對象進行統籌安排。例如通過互聯網即時互動,服務者可以清楚地知道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再根據服務對象的要求實現個性化的私人訂制。
(二)創新型模式有利于滿足多元化需求
互聯網的開放性可以打破單一的信息溝通,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服務者可以獲得詳實的資料并整合運用,不僅有利于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且可以通過集思廣益創新服務模式和細節,使具體服務的開展從單一走向多元,并且能夠及時與服務對象進行互動以獲得反饋,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誠然,這里勢必需要服務者能夠自覺、自主、自立地學習有關互聯網與社會工作融合方面的新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的將社會工作服務與互聯網應用結合起來,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四、小結
互聯網技術的推廣普及對于社會工作發展來說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康養e站”項目的創建只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才能拓寬和實現服務模式的轉變,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萬林,張洪英.互聯網+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實踐與倫理議題[J].社會工作與管理, 2017(2).
[2]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韓璐.“互聯網+”環境下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及應對策略[J]. 泰山學院學報, 2017(5):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