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瑩
摘 要:清末的美術教育改革與政治糾合在一起,改革的核心是從過去繪畫修身養性的“無用”轉向“有用”,帶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形態。王國維受康德哲學思想影響,提出藝術審美“無用之用”說和美育實施的“古雅”說,是對近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全盤以西方科學理性為準繩的反叛。進入大數據時代后,美術教育與實用、效率結合起來,為美術教育提供了個性化的發展平臺,但其背后的隱患也值得反省。
關鍵詞:有用;無用之用;美術教育
一、“有用”目的的美術教育改革
鴉片戰爭以后,受西方科學和實用主義的影響,以重“心性”和“德行”的文人畫,與重“技藝傳承”的手工作坊的傳統工匠藝術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現實。“廢科舉、興學堂”口號的提出,使清末時期的美術教育出現了傳統向現代過渡,強調實用性的美術教育,“出現了培養西洋化的功利性與實用性繪畫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
1867年,左宗棠在福州建立馬尾繪事院,培養制圖專門人才,將“‘圖畫手工的美術教育納入包括‘聲、光、化、電等‘格致之學的‘實用學范圍”。這一時期的美術教育主要與洋務派倡導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有關,落實在“致用”上,學習西方的科學工程技術,為中國輪船制造和海軍建設服務。1902年,張之洞創辦兩江師范學堂,設圖畫課為必修課。隨后,1906年李瑞清按照日本的教學體系在兩江師范學堂設立了“圖畫手工科”,是中國第一個在高等學堂設立的藝術科,“標志著近代中國學校藝術教育已從一般意義上的非專業性藝術傳習(即技藝練習)向全面系統的專業藝術教育發生了轉變”。自此,中國的師范學校相繼開辦圖畫系。19世紀中期,上海徐家匯云集了大量地傳教機構,在一所孤兒院設立了“土山灣工藝場”,土山灣繪畫館成為西洋美術傳播的重要場所。正如美術教育設立家姜丹書所言:“須知最易感受歐化的,莫先于藝術,莫捷于藝術,莫普遍于藝術,亦莫深刻于藝術。”土山灣繪畫館由傳教士機構所創建,有一套較為系統和完善的西方美術教育方法,其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將藝術教育與技能培養充分融合在一起”,對近代中國從工藝到美術到教育都產生影響,培養出了諸如周湘、徐詠青、張允仁、張聿光、丁悚、任伯年等優秀的美術人才。這些人陸續在中國建立美術教育機構,對中國美術教育的建設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徐悲鴻將土山灣畫館譽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
清末的美術教育改革與政治糾合在一起,改革的核心是從過去繪畫修身養性的“無用”轉向“有用”,帶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形態。但是藝術的創造性并不執著于功利性和實用性,隨物賦形,觀物而不被物所役,追求精神漫游的自由境界才是藝術的真正歸宿。文化思想并不像科學技術一樣,是對病灶部分直接起反應,它的有效性并不完全體現在“有”上面,這種“有用”和“無用”的焦慮,很容易讓人變成工具理性的產物,遠離自然,對待世界的方式總是通過實用主義的計算手段達成目的。
二、“無用之用”的美育說
在政治熱情高漲之際,廢科舉辦新學絕非單純的學術之爭,里面糾合著曖昧的政治斗爭。康有為、梁啟超的“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但他們推行的新政并沒有結束,新政推行的關鍵之一就是“廢科舉興學堂”,他們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將其實施。章太炎認為借助政府的力量,辦學的真正目的很容易被政治權力所架空,辦學的責任和權利應該轉移到民間,“政府不能任,而土民任之”。
在這場爭論中,有幾條暗流后來分岔:
學堂該由官辦還是民辦。章太炎堅持以民間學會、書院、講習會與政府的官辦學校抗爭。和當時中國推行的啟蒙思想引導下的教育思路不一樣,他認為學校重點不在于啟蒙教育,而在于學術的發展。他對新式教育體制的懷疑,其實是在思考“中國學術傳統如何面對(適應)現代社會以及以西學為背景的西方教育制度這么一個重大問題”。章太炎的洞見深邃,中國現代教育在今天所顯現出的種種弊端,幾乎都能在章太炎的言論中找到根源。他非常冷靜地從政治的激情中抓住問題的實質。辛亥革命后,政治熱情被現實冷卻,康有為等人意識到了激進派盲目西化,以至于中國文脈盡斷,而西學又沒有為凋敝的現實續上力,諸多的問題乃是冒進所致,不由喟嘆:“人才衰落,志節衰頹,惟求利祿,何知仁義……曠邈千里,寂然無士。”反而開始追念科舉時代學風的純正,認為“賢者以道德節行化其鄉人,其中才以下,亦復有文采風流之美”,以至于他竟然說“昔者科舉之以無用為有用也”。
王國維受康德“審美無利害”的哲學思想影響,指出美之性質乃“可愛玩兒不可利用者是也”。他的藝術審美“無用之用”說和美育實施的“古雅”說,無疑是對近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全盤以西方科學理性為準繩的重新思考。首先,他的“無用之用”說,一方面認為美之形式是一種情感形式,因此美育區別于其他教育,必須超脫實用功利才具有真正意義的審美價值。他賦予了美育獨立價值,和蔡元培“純粹之美育”的觀點類似。
美育是一種精神建構,“美育為德育之助”。王國維將美育作為一種道德凈化,將科學理性所割斷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又有機地銜接上。蔡元培在190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說,正是對王國維“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一說的響應。魯迅也曾著文詳細地列出美術的目的和致用:可以表見文化、輔翼道德、救援經濟。再者,王國維的美育“古雅”說,是關于美育如何在平民中普及的思想理念。在王國維的學術思想中,業已包含大眾文化的美育意義。到后來毛澤東的大眾文藝思想其實很大程度是五四時期學術思想的延續,只是發展到最后,用政治意識形態的惟一性取代了五四時期所倡導的藝術自由精神。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人努力在美育上開啟的獨立價值和自由精神,變成單向度的政治圖解,藝術的“無”被徹底去除,轉向功利性的“有”。
三、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的個性化
近現代時期的美術教育的變化,主要集中點還是立足在從農耕時期的手工制造向工業時代轉型所帶來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上的思考,價值中心點圍繞著人和情感和制度之間的關系。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美術教育的思考變得更為復雜,基于云技術和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不知不覺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個性化成為大數據時代的關鍵詞,交往互動、靈活多變、高效率、低成本、集思廣益、個性化服務成為新時代教育的特點。
但是大數據時代的“個性化”帶來的真的是多元化的共生狀態嗎?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在1970年寫的《未來的沖擊》一書中對時代變化的永無休止的需求表示擔憂,指出“未來的沖擊”遠遠甚于“文化沖擊”,未來沖擊是早熟性的未來所引起的茫然失措,心理疾病、抑郁癥就像塔羅牌效應一樣隨之而至。盡管專家學者、知識分子正在夸夸其談新技術、新科學帶來生活、工作上的無窮便利,以無限的熱情和信任去擁抱科學理性所帶來的精力節省、時間節省,但實際上,工業時代迅速地轉向信息時代背后所隱含的危機及人類所能做出的應對措施,是沒有人能預測并提出良好的解決方案的。“慷慨激昂的知識分子,就有關‘為適應變化而教育或‘讓人們為未來作好準備等問題高談闊論,但我們實際上對如何應變卻毫無所知。盡管我們置身于前未有的、變化最為迅速的環境之中,但我們在人類如何應付變化這方面,依然是無知得令人可憐。”
利用虛擬美術教育平臺進行教學已經成為不可阻擋之勢,但是我們還是必須對這些進行深入思考。用“無心人”取代血肉之軀,標準測試的意義在什么地方?美術本是關于情感的教育,如果用數據來進行量化的分析,人和人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變成原子式的個體,所謂共同體只是機械式的團結,每個人很容易被孤立,思維千人一面。過去我們是在一種師生共處一室,人與人面對面相互交流中進行教育,各種問題和疑慮可以馬上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是解惑,更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而虛擬的美術教育平臺能否讓學生的疑慮得到有效解決也存在疑點。社會理性應建立在個人理性的基礎之上,個人理性不僅僅取決于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時代變化的速度,以及人面對這快速變化所采取的應對措施。漢字的書寫和教學媒介之間的關系互為一體,我們今天口口聲聲在談振興國學,但是書寫工具的變化從民國時期的簡化字、白話文開始,就已經逐漸讓毛筆字成為一種脫離日常性的書寫。每天堅持毛筆字練習成為進入書法的一個基礎,而過去日常書寫就是練習,更何況今天我們不用手書寫,改用鍵盤打字,我們驚奇地發現,一些漢字竟然不能自如地寫出,更何況繁體字。
大數據時代背后隱含著現代權力運行的必然邏輯,就是產生一種“監視”活動。表面上思想是自由的,但是只有思想變成新技術,變成財富,教育部才會撥款,國家才會投資,技術創新才會被提到國家層面,喬布斯這種技術創新會獲得傳奇性的稱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中鐵幕背后的老大哥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冷漠的計算導致對人本身的顛覆,美育的初衷是為了讓人獲得更大的精神自由,而工具理性所帶來的是功利性、實用性和冷漠,這是每一個身處信息時代的人必須反思的問題。不打破數據割據,大數據還是“烏托邦”。重要的不是獲取新技術,而是技術革新思維,而技術革新思維歸根結底還是肉身化的人。大數據時代的美術教育無論怎么變革,我們必須記住心與物的關系是不固定的,心始終在變化,技術應為人服務,而不是人反被技術所奴役。人在萬物之上,因為人可以為萬物命名。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文集·雜文集·集外集拾遺補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石濤.石濤畫語錄[M].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3]湯瑭.淺析晚清美術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3(19).
[4]蘇遲.李瑞清與兩江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J].美育學刊,2011(4).
[5]姜丹書.姜丹書藝術教育雜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6]洪霞.土山灣畫館對中國工藝與美術教育發展的影響[J].中國美術研究,2014(3).
[7]陳平原.章太炎與中國私學傳統[M]//陳平原自選集.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8]康有為.中國顛危誤在全法歐美盡棄國粹說[M]//康有為政論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
[9]康有為.共和評議[M]//康有為論證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王國維.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
[11]佛雛.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12]托夫勒·阿爾溫.未來的沖擊[M].秦麟征,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
池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