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
摘 要:文創產品是這幾年大熱的產品設計,文創產品設計人才也是人才市場上一直缺的高端人才。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沒有專門的文創產品設計專業。文章從高職院校教師的角度出發淺談了培養文化創意類人才的路徑,包括目前文創產品設計人才的現狀,以賽促學、工作室的培養模式、大專業群的建設等一系列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高校;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創新意識
一、我國目前文創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文創產品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延伸出來的產品。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
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沒有專門的文創產品設計專業,大部分是工業設計專業和旅游產品設計專業有相類似的課程,也有很多高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是這個跟文創產品設計專業風馬牛不相及。中國文創產品設計和周邊產品設計之所以落后港臺和發達國家,人才的缺乏是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從事文創產品設計的都是半路出家或者一些設計公司順帶設計文創產品,文創產品設計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它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人機工程學、機械構造、攝影、色彩學、營銷學等知識。
跟高校缺乏專門培養專業相反的是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市場的大量需求,在對很多文創公司的調查中發現,創意設計人才的短缺成為創意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缺乏高端、創新和復合型的人才,特別是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策劃人才,影響了優秀原創產品的產出和整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而對產業有通透了解、對社會流行文化有深刻理解、能夠結合中國實際不斷進行研發和創新的高級創意人才更為稀缺,能夠跟上國際水準的更是鳳毛麟角。
二、高職院校文創產品人才培養的路徑
創意人才作為現在急缺的復合型人才,有自己的特殊性。他們具有以下特點: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接受多元文化,敢于創新,喜歡挑戰新鮮事物,團隊協作能力強,善于整合組織資源,樂于創新,探索新知并持續學習。作為培養設計專業從業人員的院校,理應在文創產品設計人才培養上多下功夫。
(一)以賽促學
從某種程度上講,“以賽促學”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方式。通過采取“以賽促學”的方式,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參加一些社會大賽和一些作品征集活動。以實體項目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按著商業設計模式來進行設計,不再像是課堂作業。比如,安徽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大賽,本次大賽是為了安徽旅游文化之美與創意設計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表達,打造一批嶄新文化產品,豐富安徽旅游文化內涵,傳承與發展安徽旅游的山水人文、歷史文化等,推動“安徽旅游”形成生產力和凝聚力。設計產品涵蓋品類包括旅游用品、紀念品、工藝品、民俗用品、年歷、郵票、明信片以及本地出產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知名度的特色產品等,并富具創新設計。
拿到賽事通知后,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喜好的產品來進行設計。在設計之前,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進行市場調研,調查安徽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再到風景區進行實地旅游商品的考察。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地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設計創意。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很大,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比純在課堂學東西效果要好得多。最終,有一組學生憑設計作品“徽·紅”的一對香薰蠟燭設計獲得了銀獎,并且獲得了5000元的獎金,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這一部分學生畢業以后從事的都是相關的創意設計工作。
(二)工作室的培養模式
工作室是藝術設計學院開展教學的重要場所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創新創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作室一般是由教師個人工作室和企業共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教師憑借自己的個人專業和社會能力開設的,一般和教師的課程掛鉤,教師帶著學生參與一些企業的實戰設計,如果設計通過并采用可以和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分成,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參與了設計實踐演練,也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讓教師得到了很大的鍛煉,教學相長是開設工作室的重要原因。另一種工作室形式是和企業共建,以企業項目為驅動的校企合作模式,企業把設計項目引進工作室,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完成該項目,如果該設計項目能夠為企業所用,則有一定的設計費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采用這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工作室。
(三)大專業群建設
大專業群建設是這兩年才提出來的概念,所謂專業群,就是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文化創意設計本來就是一個集心理學、設計學、社會學、美學、人機工程學、機械構造、攝影、色彩學、營銷學等知識為一體的學科,完全可以以文化創意設計為核心成立一個專業的設計群,成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旅游紀念品設計、鄉土產品包裝設計等等一系列專業。這些專業緊緊圍繞文化創意,形成文創開發、設計、銷售一條龍的人才培養體系,緊密圍繞藝術設計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以“一個公共技術平臺、多個專業方向”為原則,整合現有專業,搭建專業群框架,形成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專業的專業群框架,培養優秀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四)文化的導入
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必定離不開文化素養的提升;文化創意設計就是以本土的、國家的、民族的、有地域性特色為切入點,著力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有品位、有市場的創新產品設計。文化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從小培養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進入大學后,學生學習文物賞析、本土文化遺產、博物館體驗實訓課等等一系列培養本土情懷的課程。課程是以參觀、體驗為主的,學生對這些課程非常感興趣,通過這些課程也了解到本土的文化、歷史、來源等知識。比如,有一門課是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并對該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特色展品進行現代化設計,很多同學對編鐘感興趣,幾個小組就編鐘設計出了紀念品、包包、U盤等,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將對他們以后的設計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五)校園文化創意產業園
現在很多院校都在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在這些基地中,創意產業園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以校園為根據地,劃出一個主要服務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設計的商業區,學生一般不出或者出很少的租賃費用。學生先提出項目申請,學院根據項目進行審核,如果覺得該項目適合本創意園,就可以免費入駐,學生在創意園內就可以進行一些商業模式的運作,比如有些學生自己手繪一些帆布包、帆布鞋,還有些學生設計一些首飾和紀念品,或者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一些有創意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的消費群體都是本校的學生。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存在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解決了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和設計熱情,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
三、結語
高校是培養創意設計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才,高校在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上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重視高校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通過高校優勢教育資源的重新整合、文化創意設計基地的建設、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的改革和學生實踐實習機制的改善以及師資力量和資源投入的保障來完成,同時在課程的改革上也要激發學生創意和靈感,實現創意設計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寶生,王曉敏.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4).
[2]曾寶分.淺析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與開發[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5(3).
[3]代君,張麗芬.地方高校助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研究——基于文化傳承創新的視角[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作者單位: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