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摘要]結合高中生物教學側重點,熟悉高中生特教育的特點與主要內容,有效調整生物教學方式方法等策略,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教學 高中生物 教學策略
打開高中生物教材,令人耳目一新,真正感受到了生物教學改革前進的步伐和跳動的脈搏,這無疑是生命科學與現代教學理念的完美結合。初中教材重生活,所以邏輯性不是很強,有些內容甚至存在錯誤。高中生物教材中理論內容多了許多,從微觀到宏觀,更加關注人體里里外外。高中生物教材的特點,第一是科學性,一切按照生物科學史的發展順序進行編排,不再像以前那么系統化,結構化。第二是邏輯性,生物知識之間環環相扣,輕重難易把握得當,第三是開放性,生物教材不再是圣經,而應該是話題,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師生通過對話題的探討,讓孩子們獲得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1高中生物教學側重點
強調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突出科學探究活動。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并進行交流。重視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系。教師應在教學中,把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聯系起來,能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很巨大,使他們產生學習科學是很必要的想法。重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在教學中,教師可適時向學生灌輸觀念,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的觀念。重視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在教學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認識到,是科學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人類文明又加速了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
2高中生物教材主要內容
高中生物教材分必修模塊,選修模塊。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生物技術實踐和現代生物科技。如分子與細胞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包括細胞的分子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遺傳與進化——遺傳的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生物的變異、人類遺傳病、生物的進化。體驗科學家探索生物生殖、遺傳和生物進化奧秘的過程,學習有關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應用有關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穩態與環境——植物的激素調節、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人體內的環境與狀態、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所有的生命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中,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依靠自我調節機制維持其穩態。生物技術實踐微生物的利用酶的應用、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生物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組培、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PCR技術)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基因工程、克隆技術胚胎工程、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生態工程。
3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3.1教學理念的更新
生物教材對教師角色的定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大大推動了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例如,新教材中補充了大量生物學家探究生物科學奧秘的艱辛歷程,孟德爾、達爾文、沃森、克里克等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對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量的“課外讀”和“研究性學習”,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這些內容都不是考試的重點,但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3.2工作重心的轉移
教師要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其工作重心也應作相應的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調查當地的農田、河流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分布、相互關系以及環境污染情況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開展實地考察、調查研究搜集資料等工作,了解和總結兩大生態系統的特點,對于如何使生態系統更和諧地發展,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通過板報或報告會的形式進行總結和交流,這樣就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②教師要努力創建一個富有接納性、支持性的寬松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探索真理,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善于發現和表揚學生的優點,給予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③教師對新教材的理解和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可以通過語言、情感的表達而發散,使學生逐漸產生共鳴,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總之,教師工作重心的轉移要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有助于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非智力因素,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3.3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師在以往教學中往往傾向于采用“結構化”“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創新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更多地采用“非結構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課堂設計的空間很大,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更加頻繁,甚至可能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和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才能使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氣氛活躍,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如使用研究性學習、探究性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學等模式,會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增加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過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和預期,才能在課堂上應變自如,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了知識,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3.4對學生評價的轉變
對于學生的評價,以前往往用成績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劣,而不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新教材在學生的評價方面力求體現多元性,現在更側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學生平時的實驗能力,課堂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以及以前被忽視的平時成績等,這些都是評價學生的重要方面。評價方式以正面鼓勵和表揚為主,能容納學生中出現的不同見解,甚至錯誤的觀點,使學生敢于大膽創新;重視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評價目標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