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洋
[摘要]2013年12月6日財政部印發《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第34條提到:“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到目前,財務共享中心的模式已被諸多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廣泛應用。但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完善,共享服務中心模式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財務共享中心模式 企業集團 局限對策
財務共享中心最早起源于1981年美國的福特公司,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財務共享服務初見規模。2005年,中興通訊成為第一家建立財務共享中心的中國企業。此后,更多集團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財務共享中心。許多大型國有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聯通等開始嘗試建立財務共享中心,部分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如華為、阿里巴巴等也加入進來,共享服務中心在中國的發展空間越發廣闊。
一、建立企業財務共享中心的意義
(一)統一集團企業核算標準
集團企業業務多元化,分支機構眾多,類型龐雜,不同主題都有其獨立的財務核算原則和標準,導致企業內部財務核算與審批標準的不一致。即使核算標準統一,也因財務數據分散、信息共享性差,難以對子公司和分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督控制,使集團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和控制力較弱,內部控制存在風險隱患。建立企業的管理財務共享中心可以有效保證集團內下屬企業的會計核算標準統一化和審批標準的一致性,統一財務核算標準,集中管理以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二)節約集團企業整體成本費用
縱觀國內已經建立財務共享中心的公司不難發現,企業集團財務共享中心的選址往往選擇非一線城市或一線城市的郊區地段,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人力和租金成本較低。由于集團企業組織龐大,分支機構眾多,所有分支機構都需要相應的財務崗位相匹配。由此,及時轉型建立企業財務共享中心能夠有效控制成本,降低企業固定費用和管理成本開支。
(三)提升財務核算與制單效率
財務共享中心對業務的處理類似工廠的流水線,企業業務端人員將原始資料上傳系統后按不同業務類型進行派轉,經共享中心專人審核后進行會計處理。由于業務分工細化,每個專業人員只處理單一類業務,因此制單速度大幅提升,能有效提高單據處理的效率,實現規模效應。
二、企業財務共享中心存在的局限
(一)財務與業務聯系不緊密
由于共享中心選址更多考慮成本因素,且集團公司分支機構眾多,財務共享中心與業務部門相分離,對實際業務的實質缺乏了解,只能單純依賴前端業務人員溝通取得部分信息。如果前期業務人員誤將同樣的單據多次提交造成重復的付款或入賬,或因審批限制將大額的發票拆分再分批次進行報銷,提交的多次業務又恰好派轉給不同的審批核算人員,那么很難及時發現與糾偏。如果上傳至共享平臺的電子版單據與本地的實際單據有出入,而共享平臺人員毫不知情,則極大可能產生內部經營風險。若共享中心沒有有效的檢查與審核機制,會造成內部控制混亂。
(二)員工個人發展的局限性
由于財務共享中心分工高度明晰,財務共享中心的財務人員對業務的發生,及自身負責范圍以外的賬務處理了解甚少。若脫離共享中心,則單一人員對整個財務狀況一無所知。且共享中心的工作重復性極大,容易產生疲勞和焦慮的情緒,影響工作積極性。從集團公司的角度考慮,共享中心的設立及易造成人員流失,也很難為公司培養財務后備人才。
(三)ERP對共享中心的限制
財務共享中心建立的基礎是企業ERP系統,往往還連接資金管理、稅務管理、業務管理、合同管理、影像管理、報表管理等多個操作系統,接口眾多且系統集成規則復雜。ERP信息系統規則由后臺統一設定,無法人為干預調整。若承載所有基礎信息的ERP系統出現操作邏輯錯誤或系統出現漏洞甚至癱瘓,即使財務共享系統平臺的流程設計再完善,依舊會導致整個公司企業的內控混亂,對業務發展和財務核算產生極大風險。
三、對應解決策略
(一)優化內部流程,改進審核機制
財務共享平臺上線后,要在之前搭建的管理模式下繼續充分實踐和調研,進一步梳理內部流程,從不同角度查找漏洞,優化財務共享人員操作規范,進一步防止各類風險的發生。通過優化共享系統操作平臺設計,使財務共享中心審批人員的每筆業務的每個審核關鍵點都在系統留痕,方便事后查找操作記錄。設計有效的審核程序以規避同一事項的多次發生,將共享中心的審核機制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并配合發票查驗平臺、電子機器人上線和其他智能技術方式的推進,建立完善的電子化審核機制。
(二)設立財務人員的輪崗機制和績效考核標準
受企業集團上線財務共享平臺影響最大的就是財務人員,傳統的財務人員面臨向共享財務人員轉型的需要。財務操作人員作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平臺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直接生產者,因既定流程設計的標準化,對財務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要求不高,但是工作量繁重且內容的重復性很大,易產生不良情緒。因此設立定期輪崗制度,讓共享人員參與到不同核算流程,有助于學習進步和轉換思維,構建全面整體化的財務思維邏輯。同時開展課程加強培訓,提高核算人員的財務核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及風險防范能力。通過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調動共享平臺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并將考核與薪酬職位綁定,為共享人員提供向上發展的晉升通道。
(三)優化系統
上線財務共享平臺的集團企業需聘請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負責調試ERP系統以及其內部鏈接的各個系統,有效整合各個系統和不同系統中的數據。完善數據整合水平和數據間的邏輯關系,使業務數據能自動生成財務信息。推進會計憑證電子化和電子憑證歸檔模式的發展,使不同平臺的憑證信息有效連接。在上線財務共享系統的集團企業引入IT審計,定期對企業進行審計,保證技術可信、內部控制有效、數據平臺安全,以有效防范因系統原因造成的內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