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劼
【摘 要】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滲透過程應以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為準,緊緊地抓住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相關內容,突出教學實踐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從實踐的角度逐步分析相應的思想品德教學理念,將小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過程進行有效分析,促進基于新課程教學改革為主的思想品德教學理論的有效實施。在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的實施中,基于課程目標實現課程規劃及建設,是現階段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關鍵,因此在相應的課程思想品德滲透的過程中,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課程教學,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習慣,增強個體的思想品德體驗。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 思想品德 滲透 小學生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目標的確立原則,使得我國的學生能夠有效地按照相應的教學模式,在綜合實踐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體會到相應的傳統教學方式所不能帶來的相應教育教學理念的有效實施。因此應以小學思想品德滲透為原則,積極開展相應的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突出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相關理論,提出了如何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課程教學。
一、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特點分析
小學生學習習慣較差,且學習理念有待創新,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基礎學科的基礎理論進行分析。合理應用相關教育教學觀念,抓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觀念的有效性,積極培養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創新能力。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相關理念是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基礎上,以創新教學模式為主的相關教學理念的有效實施。其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實施的有效的課程教學,因此基于學生學習的直接經驗,將相應的學習理論與相應的學習實踐過程相結合,有效地分析學生學習生活與實際生活內容的相互貼切,進而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技術內容相互結合的基礎上,將對應學生需要發展的相關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行有效提升,促進學生整體創新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有效實踐,進而發展其綜合的實踐教學能力。
與傳統的課程教學內容相比較,由于綜合實踐課程主要是與學生的實踐教學思維相關,因此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應逐步分析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相應的思想品德教學思維及概念的有效實施。綜合性的社會實踐課程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分享的,能夠通過相應的教學思維的創新,將整個團體活動的有效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基于創新應用為主的相關教學理論的有效實施。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在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結合相應的教育教學的相關內容,樹立明確的學習的目標性,綜合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相關教學理念,突出教學思維,進而將小學生的個體發展與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相互聯系,從而有效地促進基于生活性的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在課程內容的設定上,要以基礎的教學內容為主要分析環節,讓學生能夠進行親身的探究與體驗,逐步體現出現有教育教學知識理論的有效分析,加快以綜合實踐教學能力為基礎的相應教學思維的有效創設。
二、思想品德教學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有效滲透措施
1. 結合實際,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小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思維需要進一步的開放,因此結合現有的教育教學理論,小學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及相應的教學過程較為理想化,由此產生的相關教學理論及教學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缺陷,因此在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樹立良好的教學思維,促進課程教學思維的有效分析。
2. 應用靈活教學方法
以實踐教學為主,積極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理念的有效實施,并結合現有的教學素養,努力從學科基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對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相關內容及特點的分析,總結出了一味的灌輸式的教學,不能夠滿足當前小學生學習的需求。為了有效地分析相應教學難點,以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相關內容為基礎,構建有效的創新思維,突出相應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有效分析及發展,促進整體性的教學思維的創新應用及發展。首先,教師要在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了解、尊重學生的內在需要,通過平等的交流,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實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其次,應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當作促進綜合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有效性的關鍵,因此應在相應的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綜合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思想品德學習能力逐步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充分地分析當前小學生學習習慣及相應的學習思路的有效性,從基礎的教育教學環節,使得整個綜合實踐教學課程中的相關思想品德教學理念能夠充分地與小學生學習習慣相結合,促進整體性的教學思路的有效分析。
參考文獻
[1] 陳仙紅.綜合實踐活動中思想品德滲透初探[J].學生之友,2010(2).
[2] 趙玉如.對我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本問題的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6):14-15.
[3] 蘇潔梅.西部農村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培養的思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9(s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