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明 榮加超 張陽 張彩 肖亞玲 劉根娣
【摘 要】翻轉教學模式可以對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充分利用,因此在實踐類專業科目的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崇和應用。基于此,本文根據前人的實踐和教學經驗綜述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的教學特點和優勢,總結了這種教學模式下出現的弊端,以及此種模式下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翻轉課堂;大學化學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174-01
由于大學實踐教學主要是考驗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延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進而影響到教學的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不斷變更,對畢業生的理論創新能力提出兩個更高的要求,同時也要求高校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尋新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教學主要是指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新課程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總結并向教師和同學講解出來。以此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該種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翻轉課堂教育模式的優勢
相對于教師在課堂上敘述,翻轉課堂的方式增大了學生的學習挑戰性,學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動腦思考總結和表達能力,課下也需要主動去學習并搜集資料,該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課后時間進行了充分利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由于對知識提前進行了掌握,因此當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時,學生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跟上教師的節奏,從而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翻轉課堂教育模式也有利于外向型學生表達自我,讓老師掌握其思維方式方法,授課方式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提點方式。
二、翻轉課堂模式的不利方面
傳統教學課堂上,許多學生甚至叫不出實驗器材的名字,或者是很快就忘了實驗的內容,教學效果較差。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的實驗,通常情況下因為沒有預習或者跟不上思路而變得慌亂,甚至逃避實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某些方面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轉變了教師與學生的主被動地位,但是前提是學必須要自己提前預習所學知識,才能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和實踐來掌握理論知識[1]。如果學生課下完全不自己預習,不能通過自己的思維表達出課程的結果,那結果就是上課枯燥無味,教師無法推動課程進展。
(一)需要學生做好心理準備。教師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學,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表達出自己對知識點的看法,通過預習和開拓自我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需要做好有效的預習。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相應的知識點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知識主要包括對實踐性操作內容的了解、對實驗器材的充分認識。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必須要在課下主動去學習、吸收、掌握書本知識,如此才能在課堂上完成化學實驗。為了對相關知識做好課前的預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案例,讓其課后預習以達到能夠獨立完成該次實驗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個教學目的,即要根據本次課程,完成教材上教學目的。包括能明確此次實踐性課程的知識掌握要求,熟悉并掌握如何利用新的知識解決不同形式的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熟悉相應的實驗器材及實驗裝置;清楚地了解到整個實驗流程中每一個器材、每一個步驟的作用及注意事項;最后,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的相關實驗問題。
(三)具備課堂適應能力。在翻轉課堂上學生需要動起來,不僅是指相關化學實驗的實際操作,也包括課堂上的小組討論、答疑以及與教師的交流、深入探討。
三、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實踐性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為學生提點,提高課堂效率。教師不再是課堂上單一的理論知識傳遞者,還應該認識到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翻轉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及時將相關教學內容以上傳到相應的網絡教學平臺,以便于學生在課前及時自主學習,以及課后便于復習。
由于化學實驗課程的特殊性,教師通常需要提前將完整的實驗過程錄成一個小視頻,并指出實踐操作過程中的易錯、易混點,降低學生實驗過程中的出錯率。錄制完成后,提醒學生課前反復觀看,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在后期的化學實驗操作中可以有效解決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來提高整個化學實驗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轉變教學理念,監督學生實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避免過多干涉學生自主實驗,但必須關注學生實驗過程,及時指出學生實驗中的錯誤點,引導其出現的錯誤,并解釋錯誤原因以及學生實驗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實驗課堂的主要工作應交由學生去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統籌安排的組織者,學習過程難點問題的解決推動者,這也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四、結語
大學實踐類教學課程本身就屬于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的課程,因此在正式上課前,學生必須要對理論知識有著足夠的了解,在這樣要求下,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8,(0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