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藝清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育更注重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以期使英語教學的實用價值提升。音標是語言學習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合理有效的音標教學可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奠定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為了解決目前初中生英語語言水平普遍較薄弱的問題,教師需從優化音標教學方式入手,從而在提升音標教學成效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英語綜合學習能力。
【關鍵詞】 初中英語 音標教學 策略探究
初中英語教學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既要夯實基礎知識,又能進行應用能力的培養,以此來為日后高難度的英語學習奠定基礎??梢姵踔杏⒄Z教育應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促使他們以優秀的語言能力將英語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音標作為語言學習中最基礎的部分,其教學形式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音標學習成效的高低,鑒于此,教師應及時優化音標教學模式,運用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音標教學方式,全面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水平。
一、建立音標階梯圖,增強學生音標發音印象
縱觀教學實踐,初中英語教師普遍對音標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常常用一兩節課的時間將音標與發音對照講解便覺得完成了教學任務,以至于學生對音標相關知識的印象不夠深刻,也導致他們在后續英語學習時并不習慣于運用音標拼讀新詞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利用建立音標階梯圖的形式幫助學生增強對音標發音的印象,如此將原本零散繁多的音標構建為立體清晰的結構圖,可使他們在運用時能立刻從主觀思維中找準該音標的定位。
階梯圖通常以口型作為發音標準,以單元音為例,如:口型由扁到圓的幾個音標為[i]、[i?蘼]、[e]、[?蘚]、[?覸]、[a],再以[a]為轉折點向回收變為口型由大到小的音標為[o]、[?蘅]、[u?蘼]、[u],學生運用這種倒梯形音標圖進行練習可使他們將原本容易混淆的讀音以口型變化的形式分辨清楚,不僅有利于提升其拼讀準確率,還能促使他們將散亂的音標整理為立體的知識結構,切實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對音標發音的印象,從而為其音標的熟練運用奠定下發音基礎。
二、字母與音標對照,提高學生音標應用能力
英語音標教學的本質目的便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根據單詞拼寫讀出對應發音的能力,由此來達到提高其閱讀理解效率與英語學習能力的目的。由此出發,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音標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可從字母與音標對照教學入手,通過幫助他們建立音標與字母組合之間的聯系,使之在看到單詞時能夠立刻在主觀思維上反映出它對應的發音,由此來讓其逐步掌握英文單詞的拼讀技巧,從而自然而然地提升音標運用能力。
教師可以音標與詞匯對照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找出音標與字母之間的聯系,如[u?蘼]的對照詞匯有“zoo”“moon”“spoon”“stool”等,從中可以直接看到該音標的對照字母組合為“oo”;[e?藜]的對照詞匯有“chair”“pair”“bear”“pear”等,歸納出該音標的對照字母組合為“ai”與“ea”。通過總結音標的發音規律,學生可以在拼讀新單詞時將對照的發音帶入其中,且在拼讀較長的單詞時則可將幾個字母組合進行連讀,從而使拼讀新單詞的任務變得效率與質量兼具,切實有利于他們音標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三、將音標帶入詞匯,協助學生辨析相似音標
英語中有不少拼寫不同、發音相似或拼寫相似然發音卻不盡相同的詞匯,這是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項重難點。為了將音標教學落實在實際應用上,教師可將音標帶入詞匯中進行辨析式音標教學,讓學生通過分析字母在整個單詞中占據的成分來辨析出正確的讀音,如此一來可以有效改善他們發音不夠準確的問題,二來則可使之逐漸掌握根據拼寫規律識讀單詞的英語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如:常見的“or”這一字母組合在單詞的不同位置時會有不同的發音,當它在單詞中的重音節時讀作[?:r],常見的單詞有“corn”“born”“story”,然而當它在單詞詞尾的弱讀音節時則讀作[?蘅?蘼r],常見的單詞有“doctor”“actor”“visitor”。又如:“gh”在“au”與“ou”之后通常不發音,像是“enough”“laugh”,而在開頭時讀作[?弈],像是“ghastly”。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日常詞匯學習時積累經驗,找出詞匯的拼寫與發音規律,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詞匯拼讀的準確率,進而達到增強他們英語運用能力的本質目的。
總而言之,現代英語教育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便要求教師提高對音標教學的重視程度,運用切實有效且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方式展開教學優化,以促使他們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與堅持不懈的鞏固訓練中全面提高音標識別與運用水平,從而逐漸達到增強其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葉春艷.初中英語音標教學現狀和學習音標的策略[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16):71-72.
[2] 蔡紅娟.淺談初中英語音標教學的思路和途徑[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7(07):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