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濤
【關鍵詞】前置性學習單;核心素養;語文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3-0067-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教師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前置性學習,課堂上涌現出“導學案”“探究方案”等前置性學習方式。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和發展,前置性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為課堂教學的展開打下基礎。盡管前置性學習正以不同形式廣泛運用于一線教學,但是其內容的開發與設計依舊存在脫離學情視角,學法指導缺失等問題,導致前置性學習沒有在教學中達到理想的效果。
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前置性學習單的設計也在尋求轉型——從“教師主導”轉向“學生主體”,從“只求結果”轉向“關注過程”,從“偏重提問”轉向“滲透學法”。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語文前置性學習單的設計路徑。
1.建立經驗聯結,提升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識而建構起來的。兒童是帶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進入課堂的,如果他們的初期理解未被卷入其中,那么他們可能無法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在前置性學習單的設計中,重視所學課文和學生已有經驗的對接,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開端。
以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的前置性學習單設計為例,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默讀《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后的“作家卡片”,了解作者蕭紅的生平,了解原著《呼蘭河傳》的語言特色,幫助學生建立對課文的“初感”,為深入探究文本的語言特色、作者的寫作意圖,乃至于閱讀《呼蘭河傳》打下基礎。
其次,讓學生“曬一曬”童年趣事,喚醒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主要記敘了“我”在祖父的園中自由自在、快樂逍遙的美好生活,“曬童年趣事”在情感的表達以及語言的表現上都與《我和祖父的園子》相吻合,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情感共鳴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實現“知情意”的順向遷移。
2.滲透自學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前置性學習單的學習模型較為關注學生的自學方法。借助前置性學習單展開自學,不斷滲透自學意識,從而形成自覺,進而化為“自動”。雖然前置性學習單的內容可以依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有所變化,但其所包含的內在的學習邏輯與路徑則大致不變。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前置性學習單在內容上可以設計成“學習目標”“相關鏈接”“自主探索”“我的疑惑”四大板塊(如圖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與方法。
3.滲透方法指導,增長言語智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要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文。在缺乏概念理解的課程設計中,學生難以進行有意義的知識組織。因此,在小學中高年段的言語實踐過程中滲透方法指導,揭示言語規律,掌握抽象概念,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前置性學習單的設計注重語文學習方法的融入,以前置性學習單為抓手,將課堂教學與課前自主學習進行對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4.重視自主建構,彰顯思維品質。
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信息,而是學習者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加工會使學習更加輕松高效。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并不是線性結構或層次結構,而是圍繞關鍵概念而建構起來的網絡知識結構。因此,要鼓勵、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來梳理、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在前置性學習單中設計一個相對獨立的板塊,給學生預留畫思維導圖的空間。學生在課前自學后對課文有了最初的收獲,可以通過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整理、呈現,讓思維可視化。課堂上,學生可以在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思維導圖進行必要的補充,課后再進行整體完善。一圖三畫,引導學生逐步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
5.引入多元評價,促進自我反思。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體性不僅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體現在學習的評價上。元認知理論強調學習者自己對整個學習過程的有效監視及控制,即對學習者認知學習的認知,主要表現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對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前置性學習單上設計“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把每一類評價有機融合在學習板塊當中,讓評價更具針對性。例如生字詞的學習需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教師可以在生字詞板塊設計自我評價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和監控;在同伴合作交流板塊,引入小組評價欄,讓同伴之間互相評價;在學生完成學習單規定的學習任務后,家長和教師也可以根據整體完成的情況進行總體評價。
學會學習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六大素養之一,也是語文前置性學習單設計的要義所在。借助前置性學習單,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監控,滲透學習意識和方法,真正實現聚集于“學”、聚焦于“生”,使課堂學習變成一個自學—樂學—會學的流動過程。
(作者單位:南京市東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