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摘 要】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現在的大學生追求更加自由、靈活的就業方式,傳統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僅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體現出教育的價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培養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受挫折能力等,以更好地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化。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就業壓力;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255-02
互聯網已經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018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我國無論是從教育資源還是受教育人數,都是世界領先,每年大學都為各行各業輸送大量優秀畢業生。但大學生就業難、就業單位招不到合適的員工等問題依然存在,人才的供需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的提出,畢業大學生們的就業面臨著新的挑戰。
本文從創新創業的視野出發,通過研究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方法,來滿足用人單位對復合型高水平人才的需求,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完善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1 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分析
如今伴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興起,大學生們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追求獨樹一幟的鮮明個性,在海量信息和國外洋文化熏陶下,大學生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實現,渴望被別人關注,追求與眾不同的卓越感。在就業方面,一些大學生已經不拘泥于公務員、銀行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工作,而是想尋求更加自由、更加靈活的就業方式,渴望擁有屬于自己支配的工作時間。傳統的教育模式無疑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教育要和就業相匹配,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教育的實際價值。但目前的傳統教育模式與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因此,高校加強創新創業的教育,鼓勵大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互聯網+”等比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為他們走向社會、適應瞬息萬變的機遇和挑戰增添砝碼。
2 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
2.1 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開展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及相關教育,可以讓學生理解創新意識對未來就業的重要性,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包括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可以對自身能力和社會需求的差距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環節,讓學生更快地融入社會,可以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就業方向。創新創業能力并不單純是學習的能力,而更看重學生的思考和實踐能力,應對紛繁復雜挑戰的能力。
2.2 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在大學生中推廣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投身社會,既可以帶動就業又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許多創業者中的拔尖人才,都是從大學時代開始他們的創業夢想,后來他們所創建的企業更具有潛力和實力,也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2.3 有效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對于高校來講,其核心競爭力就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包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等。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每所高校的辦學都要有精確的定位,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走出自己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出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3 如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循序漸進地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新指導工作。
3.1 打牢專業基礎
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系統地學習本專業理論知識,強化理論功底,關心時事熱點,并以此標準作為學習研究方向,使學生真正將掌握的理論知識同實際的應用相結合。同時,學校也要不斷傾斜修正傳統教育的評價體系標準,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多引進“雙師型”教師,可以一定程度上將一些企業優秀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更快地了解企業的需求。
3.2 培養實踐能力
安徽三聯學院已經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這門課程要讓學生對以后的人生發展方向有一個全方位的意識。單純地指導是沒有意義的,可以通過向學生發布一些企業的招聘,讓學生衡量自己究竟能為企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適應環境能力、抗壓能力和受挫能力等,以更好地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化。
3.3 培養職業精神
企業更加看重一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愛崗敬業精神,而這可能是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的素質。成功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評估,對企業的用人標準不斷地進行分析,為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而保駕護航。高校要為企業輸送人才,更要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到企業去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為企業提供更高素質的人才。
4 高校的政策性傾向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新要求,明確提出引導和支持更多的大學生創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政策支持。與此同時,高校大力宣傳和扶持各項國家政策,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基層、一線去就業。在學校層面,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加強普及創業教育、創業培訓等措施幫助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成功創業。
4.1 課程安排有條不紊
在課程體系方面,高校開設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課程,課程難度分為不同檔次,適合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在課程安排方面,既有實地課堂教學的實體課程,又有利用網絡媒介,在網上學習操作的MOOC課程。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或者電腦合理地利用碎片化時間,線上操作答題,合理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通過這種方式,將最新的創新創業的學習方法覆蓋到學生的方方面面,將線上和線上合二為一,為創業者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4.2 為創業學生提供場所
創新創業是創業的最高層次的表達,既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又可帶動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黨和國家將繼續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支持,青年大學生自然也應在這股潮流中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例如學校有商業一條街,在商業街區有著大學生最喜愛的創新孵化園和創業孵化基地,許多大學生都在這里大展拳腳,在這里構建自己的創業小天地。
4.3 加大創新創業學分比重
高等學校的學生培養模式除了上課授課之外,課外實踐環節的占比也越來越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給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在學業建設規劃方面,也有著更為人性化的安排。高校的學分構成除了課程學分之外,還包括創新創業學分和綜合素質測評學分。創新創業學分是學生必修的分數,突出重點就在創新創業方面。如有創新創業的學生,則在加分方面有非常大的優勢。大學生多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在綜合素質測評和創新創業學分方面,都有政策性的傾向,同時為一些真正品學兼優的學生保駕護航。
5 結語
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性改革、提升國家發展質量,國家先后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等一系列創新性發展戰略。這些戰略的實現都需要大量優秀的創新型人才來支撐。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可以為國家的創新性戰略政策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將為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可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參 考 文 獻
[1]彭濤,凡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財會類專業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探索——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87-89.
[2]葉太保,董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10):145-147.
[3]李瑞,陳加強.創新創業驅動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審視[J].教育與職業,2019(5):61-64.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