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文質兼美的課文中挖掘寫作方法,讓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交融給學生寫作以啟迪。
具體表現在:
1. 借助課文意象創造新形象;
2. 聯想生活,寫出讀后感;
3. 學會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著眼小事;
4. “假”的寫作藝術的靈活運用。
關鍵詞:現實生活;文學作品;交融;作文教學;借鑒
常發現有些學生作文寫完了,自己究竟寫了些什么都不清楚,作文本發下來后,也只象征性地看一看分數,不重批語,不看評改的情況,其主要原因是作文中沒有真情實感;沒有真情實感,又是因為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學生們忙于埋頭讀書,忙于考試,又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感覺漸漸遲鈍,他們更懂得關注切身的利益,對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的感受,成為他們生活、成長中蒼白的一頁。而文質兼美的課文恰好為我們彌補了這一頁。
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兩項主要內容,二者必然存在著互動性,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課本無非是個例子。”也就是說,學一篇文章最終還是為了寫一篇文章。那么,對于那些立意與構思值得借鑒的課文,可充分利用它們來為寫作奠基鋪路,從而收到“一石二鳥”的功效。我們如何運用課本的例子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服務?反之,我們的作文教學又如何來影響我們的課文教學?這就要談到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的交融。
在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的交融中,人的大腦在其中起轉換器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在儲備大量的生活素材、文學知識的基礎上,看到某一生活實景,就會很自然地想到作品中某些類似的意境;讀到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時,又會不由得聯想到生活中某些類似的情景。人腦這樣往復轉換,使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有機交融,就為新形象的創造奠定了基礎。
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交融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機械照搬,而是以現實生活、所學知識為基礎,以創造新形象為目的的復雜過程。如當你去過大雪覆蓋的森林時,情不自禁地想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佳句,又感覺到這兩句詩還不能全面、細致地概括這美麗的風景,還需要大量的精彩描繪。為此,你就會進行一番認真的思索,斟酌詞句,來比較恰當地描繪眼前的景色,直到你覺得滿意為止。當讀《馬說》這篇文章后,你下意識地想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現象,又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現象與《馬說》中反映的社會弊端千差萬別,要反映這些不良現象,僅用《馬說》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你這時就會留心社會生活,關注媒體新聞,從生活中搜集大量的素材,寫出感觸頗深的讀后感來。
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煤的遐想》時,為了激發起學生寫作的欲望,我應和著音樂的節奏,給學生們誦讀了郭沫若的《爐中煤》一詩,讓學生們聯系現實生活談感想,有的學生想到了煤雖然外表丑陋,但有滿腔熱情;有的想到了默默為人民奉獻的雷鋒、孔繁森……有的想到了“好事多磨”的人生哲理;有的想到了世界上煤資源正在不斷減少,人們不久要面臨的危機等等?!稜t中煤》這首小詩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拓寬了學生們的思路,加之豐富的生活知識的積累,使得那次作文課相當成功。這就可以說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有機交融,可創造出許多美好的新形象,給了學生寫作方面的思考、啟悟和幫助。
學生在寫作時,經常為找不到驚天動地的大事為素材而苦惱,誤認為生活小事不能打動人。教師這時要結合課文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走出誤區。如,在學習魏巍《我的老師》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七件小事,很好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寫人就可從小事著眼,貼近生活找材料,一滴水照樣可以折射五彩斑斕的世界來;同樣,朱自清的《背影》也可給我們這樣的收獲。在學習張潔的《挖薺菜》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從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悟出大道理的方法,緊密聯系學生不喜歡聽空洞大道理的情感實際,把道理寓于有聲有色的故事當中,自然會吸引學生,他們會在閱讀中受到情感觸動,一方面能提高自我對于人生與社會的認識水平,另一方面能從中學會一些表達技巧。這兩方面,均可給學生的寫作一種觸動與提高。在學習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文中三個事例進行歸納概括,抓住文章選材典型的特色,充分聯系學生選材不精、不典型的寫作實際,告訴學生如何選擇典型材料來表達文章的中心。當然,除了上述情況外,還可以通過閱讀教學,來借鑒文章的語言、描寫方法、修辭、象征手法等。
學生寫文章總要講究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然而高明的作家在寫作時,偏要弄“假”,假罵假打,假話假讀,假夢假送……“假”在文學作品中俯拾皆是,而結果卻“真”的成為文章最精彩的一筆。其中的巧妙之處,我們不妨也讓學生體味一二?!遏斕彷犎蜴傟P西》中,魯提轄一假罵“你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去了。一個粗中有細,勇而有謀的豐滿的魯提轄便栩栩如生地佇立于讀者面前?!段业睦蠋煛分袑懖淌|芝先生“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這一假打舉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蔡蕓芝先生對學生的愛。對于學生的淘氣,她似乎發怒了,但“輕輕地敲”表明她的怒是“假”怒,“打”是“真”愛。此時此刻,你是否會感受到蔡蕓芝先生是個溫柔、關愛學生的教師啊。還有好多類似的文章,如《藤野先生》魯迅向他的老師告別時講了一句假話:“我想去學習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是有用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學生便“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這一假讀;《荔枝蜜》結尾段描寫的假夢境;《渡荊門送別》中用“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寫故鄉水的假送等等,這些例子,無不說明了“假”中也有真、善、美,“假”的藝術也是有生命力的。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大膽地運用“假”,也許還真能弄“假”成真,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呢。當然,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準確引導。這應算是從文學作品中挖掘到的一大寶藏。
總之,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受到現實生活或文學作品的感染、熏陶,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感就寫,有情就發。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練習寫作,才能使自己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簡介:索俊石,山東省東營市,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勝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