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存霞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和推進,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學生能夠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性格特點,采取相關的教學模式,充分地引導學生投身到語文學習當中,提高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新課程標準
一、 引言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點。提高學生對語文傳統教學的理解,使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夠積極地向傳統知識靠攏,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所以本文就語文教學當中融合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來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 在課前預習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語文預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預習階段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講授《安塞腰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利用網絡書籍來提前對安塞腰鼓進行了解,了解它的歷史起源、藝術特點,讓學生觀看安塞腰鼓的視頻,使學生充分地了解到這篇文章內容的核心。學生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使其在課堂上能夠更快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習當中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鞏固課堂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加強文化實踐活動,弘揚民族文化內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文化引導,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當中接觸到更多的民族文化。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加深學生對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認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學校要在這個過程當中記得建設文化校園環境,例如在校園當中書寫一些名言警句,在文化長廊宣傳一些歷史小故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提升對語文傳統文化的認知,加強學生對傳統知識的掌握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利用書本和網絡中的知識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拓寬學習思路和眼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辯論賽,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使學生在辯論當中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加一些校外的實踐活動,例如,到敬老院服務老人,并結合語文課文中的《弟子規》等內容,教導學生,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家人,養成良好的品質,孝敬老人,完善自己的人格,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質的提升。
四、 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學習,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要積極地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當中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積極地發揮引導作用,利用發展性的眼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將茶文化融入語文課文當中,使學生在課堂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古典美,初中語文課本當中有很多詩詞歌賦,它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靈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著課本中的詩詞進行講解引導。例如,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當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辛棄疾的作品,并且適當地引入辛棄疾的其他作品進行拓展學習,激發學生對作者的探究,使學生了解作者生平特點和歷史故事,從辛棄疾的詩中讓學生感受到他的情懷和性格。
五、 根據傳統風俗節日,增強學生傳統文化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傳統節日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相關的詩詞歌賦,接受傳統節日的渲染,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和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教師可以結合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給學生講解詩中作者孤身一人在寺廟當中的孤寂感受,讓學生從傳統詩詞中理解中秋節日在歷史當中的重要性。在重陽節這個節日,教師可以利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使學生能夠了解重陽節的習俗,并且通過傳統的節日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深邃和魅力,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使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六、 結束語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傳統文化的滲透來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學生的性格特點來引導其學習,并且感受先輩留下的精神文化,從而進行傳承,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和生活當中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積極地引導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當中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晶.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J].文學教育(下),2017(5):55.
[2]馬麗麗.探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6(10):138-139.
[3]宋光.初中語文教學如何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4):102.
[4]鐘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