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彤彤
摘要:小學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初級階段,同時結合小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可以看出,英語課程在小學階段進行全方面的開設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教師的素質以及教學理念與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在小學時期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以及中高級階段的小學生的獨有特點作為出發點,全面分析了小學階段該如何進行英語教學。
關鍵詞:小學英語 全身反應法 游戲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 故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9-0230-02
一、綜述
(1)小學階段學習英語的目的。隨著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現階段實施的新課標,在小學課堂的教學中英語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需要逐漸培養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讓他們建立起對于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及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學習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學生整體素質,從而漸漸地實現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學習潛能的發揮。相關言語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機是4~10歲,原因是在這一時期大腦言語機能擁有極大的可塑性。同時由于低年齡兒童對外語的學習具有年齡及心理上的優勢,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有可能促其以后外語學習的成功,并且可以促進大腦的發展,會提高學習效率,在社會層面上,也可以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
(2)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目前而言,小學英語絕大部分都是在小學三年級開設。因此,本文對于小學中高級階段的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狀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三、四及五年級學生的大腦正處于迅猛高速的發展時期,能夠使學生的心理活動逐漸趨于平穩,明顯表現就是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聽課。處于這一階段的小學生,最明顯的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會突然增強,這會使得小學生的心理處于“動蕩”過渡時期,表現為不聽老師的話。在更高年級后,學生對新奇的事物也展現出極大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處于愛動也必須活動的生長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習也具有獨特性和必要性。因此,英語教學要著重注意結合小學生特點,因勢利導。
二、適用于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法分析
小學時期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的結構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正處于初期階段。小學階段也更加重視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訓練與養成。因此,基于對小學中高級階段的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學習方式以及小學英語教材的分析,綜合得到如下方法對小學英語教學起到較大作用和效果。
(1)全身反應法。全身反應法(簡稱TPR)是美國心理學家James Asher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此教學法提倡把習得第二語言看成與嬰兒獲得母語的一種較為相似的方式,主要強調通過語言和動作的統一從而以極其自然的方式習得外語。此方法也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心理學的“記憶痕跡”觀點的支持,大腦兩個半球具有各自的功能,開發右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創造力和語言能力。結合結構主義語言觀,全身反應法主要的教學活動是發指令和對指令作出反應,就是由教師發出相應命令或指示,之后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來通過相應的身體動作或圖文等方式來進行反饋。
以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第二單元“My family”為例,教師為了學生能掌握“Who is…?/This is…”的基本句型,以及介紹家庭身份的單詞,可以用任務圖片來重復單詞和句型,以此達到教學的目的。
(2)游戲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是一種在快樂和有趣輕松的氛圍中,學生與教師通過做游戲的方式,達到掌握教學內容的教學法。小學階段兒童注意的根本特點是:無意注意要領先于有意注意。因為在此時學生的有意注意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發育。采用游戲教學法可以緩解理論知識的疲勞,并調動腦力,維持課堂的關注度。
同樣在教材第三單元“At the zoo”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你畫我猜”活動,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用傳神的繪畫來學習和鞏固各類動物的單詞。在小學教學中,教師不光可以設計動手動腦的活動,也可以組織健康的小組或個人的競爭性活動。但無論教師設計何種游戲,都必須記住進行游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
(3)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聚焦于“在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其教學的原理是把教學的根本目標及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方法。首先,任務型教學需要明確使用該教學法而設定的“教學情境”。其次,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任務型教學法往往需要進行小組活動,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背景都有一定的有限性,對事物的理解會帶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而小組間的協作能夠緩解這一問題。最后,任務型教學最終要呈現一定的任務后的成果,這樣才能使教學有始有終。
例如在教材第五單元“Do you like pears?”一課中,該單元的主題為水果,非常適合設計生活情景,教師可以設計為和朋友/父母去水果店買水果以此引發學生的交流和思考,通過小組演示對話活動,并且在課程結束后,輸出一定的成果,如作文、報告等,使課程完整。
(4)故事教學法。故事教學法是一種把英語的學習與故事的設計融于一體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法聚焦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并且致力于讓學生跳離枯燥乏味的學習套路,能夠積極地參與話題的討論,主動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最終實現提升英語表達能力的期望。
為什么要采用故事教學法呢?由于小學階段學生還沒有得到高度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果在學校英語課上充斥枯燥抽象的英文字母和詞匯,學生的記憶能力和接受能力就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并幫助學生在整個故事情境中學習新知識和新單詞,往往故事中會含有一些陌生單詞,學生可以通過故事的發展和背景掌握新單詞,從而自然而然地積累知識。
以PEP小學教材為例分析,每一個單元都設計了相應的故事背景,因此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細化故事,或者講解其他故事,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提到了復活節,教師可以以復活節的故事為背景,加入教育知識的元素。教師可以讓學生復述故事,也可以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讓學生在故事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
三、結語
小學英語教育是義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義務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的啟蒙階段。我國在教育方面、經濟等各領域正在迅速地與國際接軌。英語在國際上是十分流通的,是一門世界性語言,在國際間交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語教學在近年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重視。
通過對中高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分析得到,大腦言語機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小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應注意結合小學生特點,激發興趣,因勢利導。
通過分析可得,如下四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全身反應法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肢體活動,在快樂中學習,激發興趣并且十分自然。二,游戲教學法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加生動的學習環境,提升交際能力。三,任務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做中學,同時也能提升協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達到學有所得的目的。四,故事教學法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故事的引導,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的記憶。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2]韓盼盼.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11).
[3]姚雅麗,凌茜.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4).
[4]郭偉.試論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有效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154.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