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特定的教育階段,形成的一種能夠把握自身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下面文章就圍繞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體育的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幾條可行性較強的教學策略,希望在基層體育老師面對類似問題時,本文能夠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體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05-02
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當前我國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對青少年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體育學科由于教學模式與內容的靈活性較強,其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優勢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的認可。下面,筆者就圍繞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如何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融入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等問題展開本次討論。
1.體育核心素養概念
就學校教育而言,核心素養通常是指青少年學生在特定的學習階段,通過不斷的學習逐漸形成的能夠幫助其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而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則是指青少年學生通過參與日常體育教學活動所逐漸形成的一系列穩定性較強的終身能力與素養,其中包括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自我約束能力、清楚的自我認知、優良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首先,科學、合理的進行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第二,多數體育運動項目在開展過程當中對學生的注意力要求較高,長期參與體育運動能夠促進青少年學生大腦功能的發展,提高學生注意力。最后,因不同運動項目都有各自的特點,通過參與不同體育運動項目可有效提高學生不同的素質與能力。
2.小學體育核心素養教學要求與培養策略
2.1小學體育教學核心素養教學要求
2.1.1體育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
為更好的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基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實現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通過對相關教育政策及方針的學習與研究,筆者認為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應從改善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及綜合素質三個方面入手。通過體育健康課程的開展使學生的整個體質水平、良好行為習慣以及適應社會的品質與能力逐漸形成。其中體育課程開展帶給學生最明顯的改變便是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與健康情況,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科學、持續的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體質水平并能有效改善其健康情況,而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活動通常是科學性、系統性、持續性都很強的,因此,體育教學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
2.1.2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
學生的健康行為能夠幫助其身心健康發展并促進其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另外培養青少年學生健康行為對其健康狀態能夠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促進其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作為一名基層體育教師,我個人認為青少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科學、持續的體育教學及體育課外活動,能夠促進其自主鍛煉意識的形成,另外還能掌握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養成定期鍛煉的良好習慣,在提高自身體質水平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2.2小學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2.2.1注重對小學生體育情感的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情感,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體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能動的參與到體育學習與鍛煉之中,通過良好的學習體驗,真正喜歡上體育運動,熱愛體育運動。
2.2.2注重對小學生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時,一方面任課教師同樣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注意通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達到會學、會用的目的。也就是說,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還要讓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學習方法和所學習的體育運動技能的運用方法,這樣才能夠為良好的運動習慣的養成和終身體育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2.2.3注重對小學生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的培養
學生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的培養是以往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要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識,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任課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在開展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經常性的、反復的、主動的、有目的的以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
參考文獻:
[1]陸文強.小學體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1)
[2]李百通.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J].運動.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