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逃離文化”理論主要以包容的心態來審視校園欺凌事件產生的原因。該理論認為學生由于跟不上學校教育進度,過早地被流水線式教育所淘汰,無法獲得教育的樂趣,往往會產生逃避的心理,通過欺凌他人獲得快感并深陷其中。治理校園欺凌需要構建包容性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追求終身受益的教育,而不是僅僅注重于學習成績,需要破除傳統教育的限制,落實素質教育。文章主要針對基于“逃離文化”視角下的校園欺凌治理展開分析。
關鍵詞:逃離文化;校園欺凌;治理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9-018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74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關注,使得校園欺凌現象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校園欺凌從本質上來看可以當做是反學校文化,在治理上應當秉持著零容忍的態度。但是由于校園欺凌者是未成年人,在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對教育本身進行反思,深入探討如何會產生欺凌者,并通過包容的心態來糾正欺凌者的思想,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凌的現象。
逃離文化源于西方文化研究學派,認為其在青年文化中具有廣泛性、流動性與不確定性,這與年輕人的經歷有密切的相關性。亨利·吉魯認為那些家境貧窮、受人歧視或是飽受壓迫,但又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喜歡流連在街角、體育館以及廢棄場所,這些空間為其提供了逃離場所。“逃離文化”雖然是其的特征,但并不意味著是他們的選擇。逃離文化應用于校園欺凌者身上時,首先需要共情,也就是保持著同情心。由于欺凌者往往是學業的失敗者,往往無法跟上教師的進度,甚至沒有考上大學,認為自己在社會位于社會的底層,但他們本身并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但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使其產生了這樣的觀點,他們往往在學校被人輕視,是教師批判的對象,甚至坐在最后,在家庭中也不被重視。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們可能是教育的弱勢群體,在教育中沒有受益且不得不過早面對社會。欺凌者在學習中沒有體會到快樂,因此構建了一個逃離地帶,例如后排角落、校園中的安靜區域,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躲避教師的看管,在這些地方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嘲笑成績好的學生,相互打架,或是學成年人抽煙喝酒。逃離文化讓我們認真地思考他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一)校園欺凌的形成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成績是判斷學生好壞的主要標準,在部分學校中甚至成為唯一標準。中考與高考作為我國教育體制中的重要考試,成為了判斷學生質量的重要標志,并成為了社會默認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中,學校往往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而沒有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愉悅感。人內在驅動力中“趨利避害”的本性對于自身的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未成年人的本性與成年人相比更加突出。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文明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對人自身欲望的限制,而未成年人由于文明教化程度正處于慢慢累積的過程,對于短期快樂與愉悅的追求更加明顯,甚至是影響其行為舉止的主要驅動力。另一方面,為了應對中考、高考,教師喜歡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這種方式非常的枯燥,但是并不排除能夠給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帶來快樂,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可能由于排名高而廣受教師的褒獎,從而獲得成就感,但是這一群體往往占據學生數量的小部分,大多數學生要么是盲目追隨教育流水線,要么被驅趕出教育流水線,在學習中無法得到快樂,甚至逃離學習,從而產生了相應的氛圍。
部分學生的逃離不具備攻擊性,只是單純地逃離學習,而部分學生的逃離具有攻擊性,往往以欺凌別人獲得快感,例如給同學取侮辱性的外號,或是通過各種方式來捉弄他人,并以此為趣;或是結成幫派,打架斗毆,從身心折辱他人,這從本質來看就是校園欺凌,是一種非常極端的行為。
(二)校園欺凌的治理
校園欺凌的出現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校園欺凌所涉及的范圍較為復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學校而言,要想糾正欺凌者的行為,需要復雜的過程。首先教育部門與學校需要明確教育的目標,讓教育更加具有包容性,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升學率,應當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讓教育回歸本質。在學校中,教育者不僅僅需要關注學生成績的變化,更多的關注是學生的其他方面,包括學生的平等觀念、遵守規范的素養等。只有通過在這些方面的關注與引導,才能夠避免逃離文化的形成。教師要重視弱勢群體,做到教育公平。部分學生由于跟不上進度,且無法通過題海戰術提高自身的成績,往往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被拋出教育流水線,學校需要重視這一現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層次化教學,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長效治理校園欺凌的效果。
學生無法通過學習得到快樂,甚至遭受排擠,這使得學生產生了逃避的心理,進入自己理想的空間,并在無規則意識和自我意識的驅動下,產生了攻擊性逃離的行為,這對其他同學的身心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教育部門與學校需要認真探討欺凌產生的根本原因,并幫助這些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從而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李燕秋.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16(14).
[2]江水長.建立懲治校園欺凌的法律機制[J].中國德育,2016(6).
[3]樊婭蘋.從初中生欺凌行為探討德育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6(2).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張紅霞(1974.8— ),女,甘肅隴西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學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巧用傳統文化中仁愛消減校園欺凌的新模式》(課題立項號GS[2017]GHBZ04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