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華
摘 要:就目前的整體狀況來看,河南省體育場館實施的資源量還不能很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體育健身的需求,尤其是在規范、標準和檔次和方面。尋找既有利于這些優勢資源完成現有的比賽與訓練任務,又有利于對大眾開放,滿足大眾健身需求的有效途徑,更加科學的使用和管理好這些寶貴的體育資源,是我們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關鍵詞: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規模;現狀;運營創新
1.前言
根據全國體育產業發展大會上體育總局及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近六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總值占GDP比重不斷提高,從2012年占比0.6%增至2017年的1%,上升趨勢明顯。為了保障“2025 年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的遠景目標”,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體育場館的小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體育場館的數量已經達到 190 萬。目前在我國現行的體制下,公共體育場館是由全國各級體育部門負責經營管理的一種“國有資產”, 公共體育場館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基礎設施,是實現“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客觀條件,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和城鄉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物質載體。改革開放40年來,公共體育場館在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增進人民群眾健康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有近一億的人口;全省有17個省轄市、1個省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全省各個地市,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都相繼修建了規范、標準、設施齊全的體育場館,以滿足各級體育競賽的需求.但是絕大多數場館實施沒有對大眾開放,不能發揮出這些優勢資源的最大功效。有些地方甚至不惜將這些資源的使用權對外承包,轉換成營業性的各類場所,以獲得部分小額資金,這些行為造成公共體育優勢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加劇大眾體育健身對資源的需求與公共體育優勢資源短缺的矛盾。
2.河南省體育場館的規模及經營現狀
隨著河南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民健身的需要,河南省各級政府都大力投資興建公共體育場館,各級政府將全民健身的體育場館建設納入財政預算,作為一項關乎民生的重要工作來做,以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但是全省的公共體育場館的數量配置很不均衡,省會鄭州加上省屬的場館,無論是場館的數量和規模都是居于全省的前列,而其他地市的場館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著明顯的差距。而在廣大的農村只有很少的、條件設施簡陋的建設場地,這些場地的建設主要是來源于體育下鄉活動和村民的集資興建,城鄉差別十分明顯。也這是制約農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整體來講距離河南省政府下發了的《河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當中的關于:加強體育場地的建設,到2015年,全省各類體育場地達到5萬個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各省轄市和50%以上的縣(市、區)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要求相距甚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型體育場館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有著其他建筑無法替代的作用。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大型場館目前主要用于:一、承接大型的比賽;二、大型的政治和社會集會;三、承接大型的文藝演出或商業活動;四、專業訓練;五、大型的群體活動。已投入使用的中小型綜合型場館和專業性場館來看,這些場館顯現出基礎設施相對較弱,內外部空間不寬大,功能相對單一和專業化的特點。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這些中小型綜合型場館和專業性場館主要用于:一、專業、業余訓練;二、一般性比賽;三、群體活動;四、中小型集會或商業活動。
從資金運行機制上看,河南省大型體育場館主要有全額預算、差額預算、自收自支、獨立核算等多種管理方式,且以全額或差額預算管理為主。一項對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的調查結果表明:與實行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的體育場館相比,實行自收自支和獨立核算的體育場館,其經營人員更能適應市場需要,轉變經營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取得更好的經營效果。
河南省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建設融資方式主要有:政府財政撥款、土地置換、金融機構融資、體彩公益金補貼、體育行政部門自由資金、社會捐贈、市場化籌資等。與體育場館建設先進省市相比,河南省大型公共體育場館融資渠道仍然較少,社會融資占建設資金比例較低,國際上通行的PPP融資模式并沒有得以應用。
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設施運營創新改革分析:
一、在管理上必須要有章可循,必須從制度層面進行改革。想要讓公共資源發揮到最大效用,第一步就需要引入專門機構來運營。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突破傳統觀念和傳統做法,把幾者之間的關系快速弄清楚,為良好的環境和市場經濟創造出更多的生機和活力,促進體育場館的持續發展。
二、創新管理體制,實行管辦分離。深化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是體育場館走出“困境”的先決條件。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為出資人的作用,加大對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場館經營的扶持力度,不斷優化和整合體育場館資源配置,積極探索體育場館運營新模式。其次大力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并注重員工的在職培訓,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三、針對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和公共體育場館開發運營的主動性不足,無法充分發揮體育場館設施的社會公共服務屬性的狀況,為了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開發運營的積極性,加大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開發利用程度,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制定推出相關的補貼和獎勵政策對體育場館的開放和開發運營進行激勵,也要采用科學合理的制度比如保險公司介入等來緩解經營者對場館開放時發生的安全隱患問題的顧慮。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對體育資源在社會上的配置進行相關的統籌規劃,對政府投資建設的體育設施的利用效率采取評估機制,督促公共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
四、河南省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必然會增加體育場館維護費用和管理服務的成本,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對體育場館進行有償開放的市場化模式運營,走“以館養館”的道路才是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而在市場條件下,管理與運營模式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公共體育場館能否充分發揮其應有功能,也關系到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公共體育場館是政府政策落實的基礎設施,首先要服務好社會,這和社會上的俱樂部健身房等體育設施性質不同,也不能完全按照純粹的商業模式運作,過于追求商業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運營管理上需要更高的要求。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必須建立一個健全合理的公共體育場館管理與運營模式。公共體育場館的開發運營可以采用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進行運營管理、承包經營管理、租賃經營管理、委托經營管理等模式,各場館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場館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選用合適的運營模式。此外,“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也可以將“互聯網+”應用到體育場館的管理運營中去,建立體育場館使用信息發布平臺,既能夠充分利用體育場館避免閑置還可以減少矛盾沖突,便于管理。
五、經濟轉型時期,在體育產品更加豐富的今天,人們可以從容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商品。目前我國人均體育消費僅為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潛力巨大。所以,要積極解決供給與需求矛盾,通過社會各種輿論環境,強化公眾的體育意識,使公眾樹立“花錢買健康”的社會體育消費時尚,積極引導體育消費。體育產業也將與“互聯網+”、“AL+”“物聯網”快速融合,以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等為基本架構,整合教育、醫療、金融、旅游、文化等“體育+”資源,構建一種全新、高級的體育生態系統,多元化供給體育服務是必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滕忠紅.公私合營模式在體育場館中的應用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18(5) :137-180.
[2]喻小紅,朱佩娟,朱翔.公共體育場館產業化發展的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8).
[3]韓開成,于振海.河南省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2011.11(11):12-19.
[4]吳曉強,郭海峰.河南省體育場館管理經營模式診斷及創新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9,31(5):10-14.